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把剪刀“剪”出家乡美好变化

绵阳日报 2012-10-14 10:07 大字

今年国庆期间,人称“大山里剪纸王”的平武人谢成飞没歇着,他在家中忙着为喜迎十八大的召开创作剪纸作品。在谢成飞的作品中,记者品味出这些年来平武人的生活变化。谢成飞对此乐呵呵地说:“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平武这些年百姓文化生活变化之大,远不是我这剪纸能表现完的。”

报恩寺广场

坝坝舞跳出喜和乐

采访当天,谢成飞当向导,暮色中,记者循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歌声,来到平武报恩寺广场,只见好几十人已聚集在此,正跳着“锅庄”、“圆圆舞”等民族舞蹈。谢成飞说:“报恩寺广场既是平武县城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展示平武汉藏羌多民族民风民俗的窗口。最近几年来,广场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条件更好了。”

2005年,平武县宣传部和文化旅游局开始有意识地引导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他们请了6名白马藏族姑娘到报恩寺广场教大家跳“圆圆舞”,此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加,夏天最多时有上千人,蔚为壮观,平武县健身协会也因此应运而生。

谢成飞说:“10年前,报恩寺广场上很冷清,现在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这么踊跃,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尤其是‘5·12’特大地震后,政府对群众文化设施的投入增加了,更有益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群众生活的美好变化,也给谢成飞带来了创作灵感。2009年,他创作了剪纸《大喜的日子》、《庆国庆》,汇聚了国徽、龙、花朵、灯笼等,展示了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度国庆的欢乐场景。

乡乡建文化站

科技新知传递福音

县城的北山脚下是正在建设的平武民俗博物馆,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谢成飞说,为抢修和保护在“5·12”特大地震中受损的平武民俗文化资源,2011年,平武县投资1400万元,开始建设面积达265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馆。该馆建成后,将成为集中展示平武各民族文化遗产的窗口和宣传阵地。

不光是建博物馆,谢成飞激动地告诉记者,“5·12”特大地震后,平武乡乡建起了文化站,经过近5年的努力,到今年6月底,全县248个村全都建起了“农家书屋”,落实了专项经费。村民们想学习种养殖技术,走进农家书屋就能学到。

平武县水观乡大沟村农妇何菊建是个养牛大户,她曾对下乡采风的谢成飞说:“前些年,村民只知道用一些老办法搞种养,现在,通过到农家书屋读书了解到科技新知,大家学到了不少新技术。”

村民们日子过好了,谢成飞的创作题材也多了。他这几年创作的《白马风情·织腰带》、《祭山神》等剪纸作品,艺术地再现了白马藏族人生活的变化。

醉心剪纸艺术

一剪一纸记录美好变迁

谢成飞既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武剪纸”传承人。他说:“我喜欢用剪纸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反映社会变化,唱响幸福生活。”今年50岁的谢成飞在平武县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工作了近10年。在平武县豆叩乡长大的他,受母亲影响,酷爱书法绘画,从小就和剪纸结下不解之缘。从接触剪纸至今,他已在报刊上发表剪纸作品600多幅,许多作品获得大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谢成飞冒着余震的危险,在地震棚里创作完成了巨幅剪纸《九狮迎奥运》和《藏羌儿女迎奥运》,后来又创作了长2米多的大型剪纸作品《感恩河北大爱无疆》。

谢成飞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2007年起,谢成飞带着他的《平武风情》等剪纸作品连续参加了三届“非遗国际节”展览,今年,他又参加了中国“非遗”走进欧洲、中国第二届“非遗”博览会。

谢成飞说:“我正构思为‘十八大\’的召开创作一幅剪纸,剪出我们家乡这十年来的美好变化。”

(本报记者 田明霞 实习生 钱双)

新闻推荐

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平武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纪实

2012年,平武县被确定为全市唯一一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为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平武县本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强化领导,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平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平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