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织”出羌寨新生
10月14日,在北川新县城巴拿恰羌族生活馆里,正在刺绣的杨华利,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对记者说:“大地震后,我们北川人把‘感恩奋进\’织进羌绣里,织出产业路,也织出了如今的好生活。”
地震后板房里办“纳吉绣坊”谋生
杨华利是北川青片乡神树林羌寨里走出来的绣娘,她从小热爱羌绣,从10岁起,就在挎包、衣服、鞋帕上绣各种各样的图案。地震前,杨华利来到北川老县城做小生意,闲时,她最爱画画绣花。
“5·12”特大地震毁掉了杨华利的家和生意,她和家人搬进绵阳市永兴板房区,就在板房里办起了“纳吉绣坊”。那时,羌绣成为杨华利谋生的技艺。在板房区里,妇女们会来绣坊买杨华利绘的羌绣花样,拿着她配好颜色的花线,回去绣好后,有的又把绣品挂在杨华利的板房里寄卖。渐渐的,杨华利和她的羌绣声名在外。
2011年春节前,杨华利和丈夫带着儿女,搬进了新县城尔玛小区里。2011年3月,杨华利成为北川羌族生活馆的绣娘。她说:“目前在公司里上班的绣娘有12个,最大的46岁,最小的20岁。还有500个绣娘散布在各家村寨自己的家里。我主要是负责画绣样,比较擅长画花鸟图案。”
亮绝活绣出标价数十万《漩坪竹索桥》
记者看到,杨华利绣的《漩坪竹索桥》标价数十万,十分精美。她告诉记者:“这幅绣品取材于百年前英国人来北川羌区拍摄的一张老照片,很有史料价值,我从2010年开始绣,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每一针、每一线都非常考究。不光针法要好,还要绣出竹索桥的古朴和清代羌人栩栩如生的感觉。针法又多又细,过渡很多,岔色就有30多种。”2012年4月,这幅绣品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的金奖。
杨华利说,近两年来,“北川绣娘”们在清华大学和绵阳几所高校的支持下,研发出一批包括《危难时刻》、《再造一个新北川》、《新生》、《永昌巴拿恰》、《幽谷恋歌》、《羌笛和口弦》、《羌寨之夜》、《茶马道上的背夫》、《过溜索》等羌绣新品。杨华利自豪地说:“这些作品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法上都大大创新,提升了羌绣的档次和品位。”
好政策
让“北川羌绣”重焕生机
杨华利介绍,明清时,羌族妇女开始喜欢上刺绣,当时,她们爱在枕帕、鞋帽上绣点花鸟虫鱼,以表达自己爱美爱生活的心情。到如今,特别是“5·12”特大地震后,经过各方努力,衣服、箱包、床单等物品上也有了羌绣的影子。“而且,现在政府特别重视对羌绣的扶持,羌绣技艺大大提高,做羌绣的妇女也越来越多了。”杨华利说。“5·12”特大地震使一些传统珍贵绣品被毁,一批羌绣传承人遇难。2009年8月,绵阳成立了羌绣产业推进办公室和北川羌绣协会,组织了13期羌绣培训班。到目前,北川已经有羌绣企业11家,绣工2500人,年创产值1450万元。北川还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吸纳羌族妇女参加刺绣。寨里的妇女们,忙时做农活,闲时绣花,既充实又增收。
杨华利说:“通过多方努力,羌绣正涅槃重生,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北川绣娘\’也重焕生机,过上了幸福生活。”在今年举行的绵阳市首届羌绣大赛上,杨华利获得好成绩。让杨华利高兴的是,她的小女儿今年考上了湖南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
(本报记者田明霞实习生钱双文/图)
杨华利正在刺绣
新闻推荐
二要推进管理创新。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能职责,整合社会资源,主动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提供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帮助服务。三要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发现、树立、宣传一批创新创业、为民...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