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色 就 是 竞 争 力——浅议推进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 李清锐
核心观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政党和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的发展需要文化支持,离开了文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是难以为继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周期性和文化的催生性、多元性决定了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市、文化大省、文化大国,不能只满足于一个文化品牌,必须推陈出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特色竞争力。
绵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千年积淀,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世代传承,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一星城、亚洲最大风洞群等铸就国魂,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特别是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伟大实践中,铸就升华和大力弘扬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培育形成了绵阳特色的“感恩奋进”文化。
如何将这些古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加以特色打造,彰显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使之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文化载体?
实现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与精、政与企、管与放等方面的关系;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搞好文化创意和价值输出。
文化产业是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优秀产业和朝阳产业之一。在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旅游名城的实践中,应当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和西部文化产业高地,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强、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等特点。党委政府应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总体部署出发,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打造西部文化产业高地的思路,以打造绵阳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全力推进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项目是发展产业的基本载体,是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最有力的切入点。我们应当建立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在抓好一、二产业等项目的同时,注重筛选论证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设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市县两级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明确责任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时限和奖惩措施,层层跟上抓落地。
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对外招商与自我培育相结合,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引进一批知名品牌企业。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加大对市内现有骨干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具有战略创新思维、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企业领军人物,搞活企业运行机制,促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有序的市场运作,引进战略合作者,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对部分文化企业进行改造嫁接,不断催生一批新的文化市场主体,为全市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副主任)
新闻推荐
120余名消费者代表帮旅游企业“挑刺”绵阳市旅游行业开展现场评议活动
本报讯昨(26)日,绵阳市旅游行业举行了“绵阳市旅游行业消费者评议活动座谈会”,会上,受邀的120余名消费者代表,以“面对面”的形式对现场的旅游企业进行了公开评议,并对绵阳旅游环境的现状提出了看法和...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