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重华“烟火架”星空下演绎美丽

绵阳日报 2016-09-19 00:00 大字

□ 赵强 申跃红 本报记者 彭雪 文/图

重华“烟火架”是集爆竹、烟花、戏剧人物造型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亦称“烟火架儿”,又名“烟花架儿”,或称“焰火架”。在燃放时,辅以声、色、动感烘托氛围,可谓美轮美奂,惊险刺激。其主要用于寿诞、婚庆、道场、节日、庙会和重大庆典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烟花爆竹的禁放,这项民间绝技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几年来,在文化部门的重视支持下,“烟火架”在绵阳市江油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又重新回归。

“烟火架”神奇重现

日前,江油灵溪大桥上,钢管搭起了7米多高的一个T形架,四川首批省级非遗重华“烟火架”传承人冯沛建在公安消防和安监人员的现场监督下,麻利地安装好一个架子,点燃手中平握的一枚“神箭”。刹那间,“神箭”带着火星嗖地飞出去,不偏不倚正中圆柱体下面的一挂炮仗的引信……

伴随着现场群众的阵阵欢呼,一团团神秘而炫目的烟火在漆黑的夜幕里绽放。由熊熊火焰“书写”的条幅——“火药之乡欢迎您”从圆柱体中垂悬下来。霎时,一座座“楼台”在天空中旋转起来:神仙传说里的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以及“李白醉酒”等场景在夜空中恣意绽放……这是冯沛建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烟火架”燃放时的美丽场景。

制作工艺很复杂

据今年62岁的冯沛建介绍,自己出生于江油市铜星乡,7岁时跟堂祖爷冯成方开始学做“烟火架”。做“烟火架”不仅得精通纸火手艺,还要懂传统戏曲,因为“烟火架”的每一层人像就是一出戏。在制作上,更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烟火架”的制作,最大难点是密封火路。因为这是链式结构,环环紧扣,如果没有做好隔火环节,就会一团糟。“烟火架”的主体呈桶状,一般直径在60-85厘米,高50-75厘米,底部和顶部为竹编,里面可分为6-9层,最高为13层。因工序多,成本高,均为用户事前订制。“烟火架”的故事人物可根据用户要求绑扎,也可由艺人根据主人用途而定内容。主要以“五女拜寿”、“麻姑献寿”、“八仙过海”、“二十四孝”、“李白醉酒”等传统故事组成。

燃放时,把“烟火架”挂到几米高的固定木头架子上。点火是“烟火架”的一个看点,艺人用火弹向30米以外的“烟火架”一射,就会马上命中点燃“烟火架”底部那挂鞭炮的引子。随后,火源迅速顺引线回到点火处,4个大火炮燃放完,“烟火架”第一层底板就会自然脱落,坠下一个宫灯。宫灯底部的烟花马上呈飞碟般旋转喷发,煞是好看。而此时,宫灯内的焰火也跟着亮了,宫灯里的戏剧人物也随宫灯一起旋转舞蹈起来,动感强烈,场面蔚为壮观。末了,祝福字样就会显现,带火花的“神箭”陆续直射夜空,或如飞鼠在高空中上天入地般乱射,惊险刺激。“烟火架”根据不同规格,整个燃放过程在10-30分钟左右。

儿子已能独立制作

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重华“烟火架”产生于清代,距今约有300年的历史。由于重华“烟火架”制作技艺要求高,制作的艺人少之又少。加上制作工期长、成本高,如今大多城市又禁放烟花、爆竹,购买材料需公安部门的手续等因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制作“烟火架”的传统工艺处于濒危状态。2006年,重华“烟火架”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200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冯沛建说,目前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他可持公安部门出具的许可手续前往购买材料,燃放也不会受到限制。但是,技术的要求、材料购买的难度、燃放的相关规定以及成本高、市场生存能力差的影响,还是让想要学习这项绝技的人望而却步。

为了不让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失传,冯沛建每次做“烟火架”时,总是让儿子在旁边学习、帮忙。让冯沛建欣慰的是,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但儿子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烟火架”。这几年,儿媳也开始学习。冯沛建笑着说:“我有信心让儿子、儿媳把本领学到家,不用再担心自己的手艺在这一代失传了。”

正在燃放的“烟火架”

冯沛建正在制作“烟火架”

新闻推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我见

在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作文教学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同时也是不少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看到一些学生一到作文时,就抓头皮,咬笔头,半天写不出来一段...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