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歌北川——动情挥泪感悟左代富《羌山天难》
□ 母碧芳(绵阳)
迄今还没有哪部书让我读得这么动情、这么沉重、这么庄严肃穆,这书是
左代富的第三部词集——《羌山天难》。
因为我是北川人,我读得揪心扯肺,读得泪水长流,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可圈可点之处画上一条条心潮起伏的浪线,并在心底里以手加额向他致以一个羌山儿女的崇高敬意。
《羌山天难》以时间为序,共分为《五月危城》、《人间奇迹》、《大爱无疆》、《羌山永昌》四个篇章。开篇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几个惨绝人寰的画面:
万魂逝、满巷人残……哭人愁面,树下凄声一片,入耳似雷惊天。四周躺满伤员,未曾见、离迷夜黑。腥风来、似诉亲人离恨…… ——《风流怨·五月十二》
我们清楚地记得,地震当天下午,乌云滚滚,烟尘弥漫,地还在不断地抖动,山上还飞石滚滚,而正在市政府办公的左代富闻讯北川惨遭大难后,顾不得自己也刚刚经历了大震的惊恐,火速带着他的同志直奔已成为“鬼门关”的三道拐,强行进入炼狱般的北川县城。他:
……明知此身险,生死无牵,唯记城中人十万。听人哀叹,更忧心无限,急扶困人出荒坎。心急步缓,徙手攀岩恨慢。
——《薄幸·三道拐》
到达县城后,他亲眼目睹城中许多幸存者不顾自己遍体鳞伤,自发抢救正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伤员,他被这伟大的精神和壮举深深地感动了:
……惊见,顿生悲情满,衷肠寸断。已是共悲惨。既为官,应听民召唤。把人生,紧系天灾大难,许与民生愿。勇担责,不躲闪。誓与羌山共患难。迎战,不计身险,长留前线。
——《定风波慢·使命》
这是怎样的气魄和胆略啊!他的心与家破人亡的羌山人民跳动在一个层面……我深深地记得左代富在一次带领中国作家赴北川灾区采访团去北川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大灾大难
来临时,老百姓就要寻找党,依赖党。可那时在一座与外
界隔绝了的“死城”里,党在哪里?党,就是我们自己,就
是每一个党员……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他才能在那
座“死城”里勇敢地同死神争夺生命,相依为命
地与幸存的百姓熬过那最苦最难的长夜……
……泪淋。呼天不应,叫地无声,更无
人近。此时不幸,凄凄声,难清听。待循
声赶去,围墙施救,无奈云梯短寸。
长叹息,到来太晚,酿成永恨。
——《瑞鹤仙,永恨》
熬过那个黑夜,左代富再次目睹险象环生的惨景,心如刀绞,
时不我待,争取
时间就是争
取生命,
他 自
己更是身体力行,一马当先!13日早晨和中午,他与时任北川县长的经大忠冒死穿越危楼险巷,又在曲山镇小学校废墟下和幼儿园的断墙下合力救出命若游丝的两个小孩。
直奔。哭泪引魂,墟上快步,危楼速进。临人一寸,仔细看,血淋淋。可怜少年女,皮开骨断,垂危挣扎时。思时迟,赶决怀抱,救出生命。
——《瑞鹤仙·危楼救少女》
刚闻校园讯,陷地有哭声,急转快进。速解学童困。无视风加雨,脚踏余震。急寻踪影,危地上、贴身细听。最东角、隐闻呻吟,找到求救音信。
湿润。露地废墟,断壁欲坠,还被水浸。虽知险峻,怎顾得,临危近。移断楼尘土,血臂劈径,救得少年半醒。抱怀中,久吻少年,异常兴奋。 ——《瑞鹤仙·救少年》
左代富与遇难同胞血肉相连,生死不离的拳拳之心,殷殷可鉴。
接下来作者分别在《人间奇迹》篇记载了巨大灾难中的生还奇迹及大灾之后无疫情的奇迹;在《大爱无疆》篇吟颂国家领袖们大悲慈怀、亲临抚慰,举国垂怜支援,山东倾力援建的无彊大爱;在《羌山永昌》篇则咏叹了浴火重生后的羌山新颜。无论是帐篷医院战地医院、绝山挺起的橄榄绿、背药喷雾的防化战士,双肩驮现金跋山涉水发放救济金的乡村干部,还是“羌歌长夜齐鲁颂”的山东援建人员,生生不息重建家园的羌山儿女……他都是那样蘸血蘸泪地描述人在悲惨命运中的绝望与挣扎,以深情的笔触讴歌沉郁中见刚毅、悲恸时显激越、与命运搏斗的顽强精神……
这本词集在思想内容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它有一种贯穿始终的苍生情怀。除了上面列举的那些词文,再从《望远行·凄惨》、《瑞鹤仙·父与子》、《水调歌头·饥饿人流》、《泪珠弹·伶仃少女》、《念奴娇·孤独》、《望远行·婚宴悲情》、《有有令·更惦》等篇什中都不难看出他对生命的悯惜、尊重,对骨肉同胞十指连心的疼痛。5月15日上午,一位已经丧失五个亲人的老人在老城寻子,得知儿子也遇难时,悲恸欲绝。左代富见后,非常体己地上前安抚、劝慰。他在《归田乐·难劝住》中这样写道:
老翁寻儿语,多少话、感人肺腑。相访日三五。竟闻遇大难,魂命断去。噩耗关束断肠绪。知情亦知心,欲劝住,如何劝得住?任由老泪,淌尽心中苦。坐地共恨久,话如秋絮,守候愁思乱飞处。
可想而知,在那种景况下,一次泪流满面的倾听、问候、劝慰,会给一
个家破人亡的老人多大的安抚,给他一把多大的活下去的力,让老人真真地感到人没了,情还在。
而在面对可能于他有积极意义的媒体时,左代富又是另一种态度:
救灾人、分秒必争,忧心最怕时晚。听过呻吟,愁心碎尽,欲将自个换,命百千,待脱险。更恐高楼再倾陷。情惦,为抢一刻早,心机用遍。
现场细查看。妥协调,巧把人调遣。最不堪,记者相随采访,相随无功返。满怀愁,似麻乱。欲救伤员出地面,期盼,系梦牵魂,心无旁眷。 ——《风波慢·避采访》
国难时,他眼前的地是红的、水是红的、长出的树都是血红的。他哪有心思去接受采访?即使有点闲暇,他也拿去奠祭学生、倾听老人、安抚丧家、去救人救心。他根本没有考虑日后的名利。这就是他的苍生情怀,高尚品质。
这种难能可贵的情怀和品质,可以追溯到他的有史创作。在《羌山天难》之前,左代富还出版过《涪江行吟》、《萧萧集》两部古体诗词。走进他的“民生画廊”,你可以栩栩如生地看到他笔下的山区农夫、放牧人、护桥者、守山人、下岗女工、擦鞋匠,三轮车夫、扫地先生、豆腐翁……可以看到他避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高档奢华的星级酒店,绕过了风情万种的富人区和每个城市都拥有的“形象工程”,于通衢深巷、山野农家之中,与一个个普通的平民百姓迎面相逢,执手以话。
作为词人的左代富,更是面向吾土吾民、真山真水,数十年间,他走遍所在市辖区县的山山岭岭,深入穷乡僻壤的边村野寨,了解人情事故,默默地在内心深处咀嚼着、消化着。他总是在注重体验生活痛苦、生命痛苦的同时,又深刻而真切地以赤子般纯洁的心灵去钻研词牌、锤炼语言,一丝不苟地投入词赋创作,从心底发出真诚的呼声,所以才真正具有属于自己艺术符号的底蕴,才真正填写出了那些具有生命力、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词文来。
左代富词文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非常有画面感。人们常说,丹青难写是精神。我却认为词赋难作唯画面,也就是古人讲的诗情画意。好的画里有诗意,好的诗里有画面。从2008年5月到10月,大地震、堰塞湖、泄洪流、狂暴雨、泥石流,北川经历了应有尽有的灾难;从废墟到帐篷到板房到永久性住房,羌山儿女领受了人间的大情大爱,这些在左代富的词里几乎都能看到画面。我们随手摘出一句看看:
“……妇孺老翁奋起,十指掏红泥,血泪殷殷……”
——《汉宫春·危城自救》
这就是一个很生动形象的画面……在那惨绝人寰的废墟上,连妇孺老翁都在救人、地上的泥土都被人血浸透染红,没有工具,就用手指去掏人,可想而知,这灾难的程度有多大!
再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巧妙地使用对比的手法。
大震后,左代富下乡查灾,曾访问擂鼓镇麻柳湾村一户房舍荡然无存的农民。第二年春天再访,那户人家已住进新居。他在《东风第一枝·重相聚》里这样描述:
地震冲和,泥流山泻,转瞬小院轻卷。地难水难两劫,羌人多重遇险。墟前愁睹,断魂泪,刻骨悲怨。跪地哭,撕肺裂肝,难忍两灾凄惨。
寒冬去、春送柳眼。今再看、新颜一片;桃红初点青山,小楼己待归雁。忧心云散,落座聚、天伦情满。重相聚、万千情思,好似早阳新暖。
前面好惨好惨,后面好美好美。
其实,就其《羌山天难》整部词集来讲,就是一种大对比,前面的灾难裂变很悲很悲,后面浴火重生的生活又很甜很甜。
最后,我想用一段哲人的话来概括《羌山天难》:对于苦难中挣扎的生命,它是超度的牧师;对于沉沦时啜泣的生命,它是警醒的鼓师;对于歧路上徘徊的生命,它是领航的导师;对于天堂里欢娱的生命,它是助兴的乐师。这部诞生于第四个“5·12”国难日前夕的词集于北川来说,无疑是一曲宏大的关于生命的圣歌!真的,我这样说,一点也不过!
新闻推荐
走进北川,悲怆的记忆已经远去,处处都能感受到新生的活力。漫步新县城街头,规范的中英文标识牌,羌风浓郁的巴拿恰商业街,宽阔的景观大道,便捷的无障碍通道……一座中国新羌城拔地而起。北川...
北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川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