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刚起步 他还要大干一场
中午较忙时,杨学财(右)和爱人也会在厨房帮忙。
杨学财和他的农家乐。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如今在我们村里,上游‘漂流项目\’开始接客,中间又有姊妹桥风景区,农家乐不愁客源,生意好做多了。”4月27日,在绵阳市安县晓坝镇五福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杨学财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杨学财今年54岁,头年已日渐花白,可精神矍铄,一双大手握起来很是有劲儿。对此,他总是笑称:“以前在部队呆过,后来又出去打工,手劲儿是比普通人大不少。”如今,他一手打造的占地近2亩的“杨家院子”农家乐,年收入超20万元,返乡创业路越走越宽。
打工生涯
【最困难的时候吃了将近一个月的“面稀饭+泡酸菜”】
1962年,出生在五福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的杨学财,因为贫困失去了念高中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他参军入伍,返乡又外出成都、福州打工,一直到2008年返乡创业。
说起以前的日子,年过半百的杨学财眼里闪着泪花,“真的是一点儿不夸张,在成都和福州打工开头的那两三年,人生地不熟,既没有战友又没有朋友在身边,我睡过大马路,求过包工头,最困难的时候吃了将近一个月的‘面稀饭+泡酸菜’,整个人瘦成了皮包骨。”
但即便如此,哪怕一个月只有120元薪水,杨学财也会往家里寄回去80元。“因为儿子读书厉害,是镇里的尖子生,年年考试都是A+,他是我们全家上下的希望。”抹了把眼角的泪花,杨学财平静下来。
杨学财的经历,与其他老一代农民工类似,学历低、没手艺,但做事踏实认真,尤其能吃苦。加之有过部队锻炼的经历,他的打工生活虽待遇不高,但日子总算一天天渐好。
“应该是在2000年后,我在外打工开始挣了点儿钱,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就把老家的五间烂房修缮了一下。结果,谁知道2008年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新修的五间房全部垮塌。”杨学财无奈地摇摇头。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彻底改变了杨学财的人生轨迹。
返乡创业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放手去干,日子总会好起来】
得知家乡发生特大地震时,杨学财已在成都站住了脚跟,成为一家国企的后勤人员,月薪4000多元,且福利待遇颇丰。然而,命运却再一次让他无奈返乡。
“第一次返乡是因为父母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我是家里的独儿,不得不放弃部队‘后备排级干部\’的身份,转业返乡;第二次返乡是因为地震,房子塌了,全家人没了住处,我只得从国企辞职返乡,回家创业。”命运似乎对于杨学财而言显得坎坷了不少,但他却始终坚信,“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放手去干,日子总会好起来。”
新房垮塌,自己又辞职没了经济来源,杨学财心急如焚。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国家、政府的帮扶政策让他重燃生活的希望。
“最初我想搞养殖,可不符合村里‘生态旅游\’的路子,后来下定决心搞农家乐,这多亏了政府组织的返乡农民工创业计划。”杨学财笑着告诉记者,2009年,当地政府组织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其中就有餐饮、农家乐等项目,“我马上报名,很快,烹饪教员就入村了,成都搞农家乐的能人也来了,他们毫无保留地教,我就一个劲儿地学,就有了今天。”
站在如今杨学财的农家乐里,钢架雨棚通风透彻,川西民居立面崭新,厨卫灶台干净整洁……整体造型大方美观。“我前前后后投入了90万元,绝大部分是自筹资金,用的是培训时学来的经验‘边干边赚边扩建\’,始终保持‘有米下锅\’状态,不会过多依赖银行贷款周转资金。”谈及自己的生意经,杨学财自信满满。
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山里汉,到在城乡夹缝中努力打拼的农民工,再到现在的农家乐老板,年过半百的杨学财始终用“天无绝人之路”宽慰、激励着自己。他笑着说:“人虽然老了,但我感觉现在才刚起步,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去闯,我还要大干一场哟!”
新闻推荐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四川进行职业农民培训及认定工作试点绵阳新型职业农民:都有“土豪”范儿
制图官琼芳本报记者苏启桃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现代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