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川报伴我成长李涛光阴荏苒四川日报创刊周年了而
三十年川报伴我成长
□李涛
光阴荏苒,《四川日报》创刊60周年了,而我与她的交往,也已经整整三十年。这三十年间,我从一个新闻的“门外汉”成长为地市级党报的总编辑,《四川日报》始终像一位良师益友,一路上陪伴着我。
1982年8月,初出校门的我怀着几分忐忑,走进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安县县委报道组,成为一名新闻人。但对什么是新闻,怎样写新闻,脑子里还一片茫然。领导把厚厚一叠《四川日报》放在我的面前说:“先读报纸。”从那一天开始,读川报、学川报,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读、学之后,“找新闻,上川报”成为我最强烈的愿望。1983年春节前夕,上面安排的各种交叉检查集中进行,各个基层单位应接不暇,相关部门的烦恼也由此凸显出来,安县县委书记向安县报道组组长李代友和我谈到了应酬太多的难处,随后我们做了详尽的调查,采写了《县委书记的苦衷》一稿,并刊登在《四川日报》一版上。次日,《人民日报》作为当日地方要闻转载了提要。看着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心仪的报纸上,我的内心激动无比。
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我的采访对象也多为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闻名全国的安县“养猪大王”刘定国就是我长期“紧盯”的采访对象。1990年,这位“养猪大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猪养得越多,赔的钱也越多。临近年关,栏里的600多头猪长得像小牛一样,却卖不出去,刘定国急得团团转。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这个现象值得关注,就写了一篇读者来信 《养猪大王的困惑》寄给川报。很快我接到了川报经济新闻部编辑王沛的电话,他说:“你这个题材抓得好啊!你再补充一些素材和细节,我们要作为重点稿件处理!”
这个电话让我激动不已,没想到川报编辑对一个基层通讯员的稿子如此重视。于是我立即赶到秀水食品站,对站长张文万进行了采访,分析相关部门不愿收购生猪的原因。随后我坐了4个多小时的汽车赶到川报,见到了王沛编辑,他又带我见到了当时的经济新闻部主任罗晓岗。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重新起稿,通过对“卖猪难”现象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卖猪难,不是缺少市场,而是生产者缺少与市场之间的沟通。
稿子很快登上《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并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特别作出批示,川报开设栏目,展开了“如何建立市场沟通机制”的大讨论。这篇稿子还获得了当年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成为我从业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1989年我调入创刊不久的 《绵阳日报》,从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到总编辑、社长,一路走来,始终有川报的陪伴。每每遇到重大事件,在我们有些“拿不准”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川报。三十年来,当我一次次站上领奖台,当我双手接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当我带领的团队赢得“震不垮的编辑部”的赞誉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忘记川报对我的呵护和培养,没有忘记川报教会我们的传承与担当。
新闻推荐
——安县齐抓共管、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缩影安县位于四川西北部,耕地面积45.9万亩,是四川省50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