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一条线 左右一盘棋
——安县齐抓共管、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缩影
安县位于四川西北部,耕地面积45.9万亩,是四川省50个国家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5.4万亩,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组织领导 部门合力推进
县委、县政府始终牢固树立农村工作“一基五化”工作思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龙头,作为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县级涉农部门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列入了对乡镇人民政府的年终考核指标范畴,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布置、统一督查。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导,各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在项目建设期间,县委、县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多次深入项目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及时处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县级各有关部门和项目乡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很好地形成了“上下一条线、左右一盘棋”,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化项目整合 科学统筹规划
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牢牢抓住项目主动权,及时加强与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联系,掌握行业新政策、投资新动向、建设新要求。遵照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的指导思想,在项目规划中,县农业部门主动与水利、国土、交通、林业、农发等涉及部门对接,全面提升规划项目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坚持做到了“五个结合”即:新建与改造相结合;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民生工作相结合;与灾后重建成果相结合;与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规划入手,坚持田土调整、渠网、路网、村容村貌、居民素质整体提高相结合,促进城乡互动、乡城一体、协调发展。
强化创新机制 严格项目管理
一是狠抓工程招投标环节,推行“三项公开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二是狠抓奖补环节,积极探索建管新模式。坚持项目区群众为国家项目投资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地位,充分尊重项目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多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了民争、民建、民享、民管。三是狠抓项目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设立项目资金专有账户,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施工单位拨付工程款,须由中标单位、监理人员、项目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共同签字后方予办理,严格按合同执行拨款进度,确保了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增效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已形成了辽安路沿线粮油高产和水稻制种栽培产业带,水稻高产创建栽培面积达到2万亩,标准化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万亩,油菜高产创建栽培面积2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的乡镇实施了 “万千工程”,广泛应用和展示新型农艺措施,探索新型耕作模式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有力推进了安县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增产增收效益显著。通过工程措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科技措施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通过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不仅提高了项目区农业的产量,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项目区实现了“亩产千斤粮、收入万元钱”的预期目标。二是社会效益突出。通过项目建设不仅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村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通过对农民的培训,增强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三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沟渠整理和防渗技术的配套,有效地保证了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并控制了水土流失,通过实施秸秆还田技术,解决了农民焚烧秸秆问题,保护了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安县还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良好氛围。下一步,该县将紧紧围绕打造70公里农业旅游观光走廊,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争取与实施力度,力争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新闻推荐
春雨润物无声,文化抚慰心灵。从“5·12”汶川特大地震到“4·20”芦山强烈地震,回望昨日,再看今朝,震不垮的精神家园早已崛起新生。曾经的废墟上,已崛起新家园;如今的板房里,传出了美妙琴声。远在安县,巴...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