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舌尖上的绵阳”
对于许多绵阳人来说,绵阳的美食,是大排档交织而成的市井味道,是弥漫着的麻辣的火锅味道,也是觥筹交错中的卤香味道……然而,在众多味道之中,绵阳美食似乎缺乏一点“名牌味”。“绵阳好吃的东西确实多,但米粉、片粉、卤排骨等绵阳特色美食,在外地很难看得到……”谈起绵阳的美食,许多市民在赞叹之余,也流露出了丝丝遗憾。
现状
绵阳美食“名堂”多名牌少
“绵阳有很多土特产,特别是本土的小吃,外地是没有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种类繁多的绵阳美食中,有皮薄大馅肉嫩滑、清香滋润不油腻的小笼包;有大多数绵阳人早上必吃的米粉;有肉质松软,卤香清爽,新鲜可口的卤排骨;有酸辣可口,香气四溢的酸辣粉;有便宜实惠、香辣兼具的凉春卷……
各县市区也有自己的独特美食,梓潼的“片粉”和“酥饼”颇有名气,安县的手撕牛肉香味四溢,江油肥肠肥而不腻,盐亭的“母猪壳”揭锅闻香……一个个数下来,绵阳的美食系列众多,“名堂”不少。
在“名堂”不少的绵阳美食中,又有多少是叫得响的“名牌”呢?来自市工商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在绵阳市8件荣获国家驰名商标的产品中,美食产品榜上无名(酒类产品除外);46件四川省著名商标产品中,食品、餐饮类的商标仅有1件(酒类产品除外);161件知名商标中,食品、餐饮类商标仅有9件(酒类产品除外)。而在绵阳许多市民口中,也经常能听见“绵阳美食很多,但品牌确实不够”的声音,凸显出绵阳美食“多名堂,品牌少”的尴尬现状。
原因
缺意识本地美食难入“名门”
“对于绵阳美食目前面临的现状,究其原因,还是出在了自己身上。”工商、商务、食品工业办等部门的专业人士,为绵阳美食难入“名门”理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缺乏品牌战略意识。“许多做餐饮、美食的企业、门市等没有树立明确的品牌意识。”市工商局一位负责人分析:许多从事餐饮、美食行业的经营者,在最初就没有树立起明确的品牌意识,也没有明确的品牌战略规划,使得许多绵阳美食产品很难做大做强,停留在了小门市、小店面的阶段,导致许多绵阳美食既没有走出绵阳,更没有叫响外地。
缺乏包装推广意识。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以绵阳“米粉”为例分析:米粉这一类的美食产品作为绵阳地道美食代表之一,对绵阳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在外地人眼中,绵阳的米粉似乎是没有包装的“散装食品”,味道再好也只能是在餐馆吃一吃,带给外地的朋友是不太合适的,而在对此类产品的推广上也可以说几乎没有。
缺乏创新意识。四维餐饮一位经理分析说,灾后重建以来,仅绵阳市区,大型餐饮增加了100多家;中小型餐饮增加了200多家;小吃类增加了300多家。绵阳餐饮由此步入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竞争现象也凸显出来,“火锅、烧烤卖得好,全做烧烤、火锅,中餐生意火,全做中餐,冒菜受欢迎,又全做冒菜……”如此一来,绵阳餐饮、美食显得大同小异,缺少新意和特色,难寻品牌美食的魅力。
措施
多管齐下为绵阳美食扬名
“绵阳要想打造出更多的品牌美食,既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餐饮企业的共同参与,因此,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不断创新求变等方式,是培育出更多绵阳品牌美食的重要途径。”围绕怎样才能让更多绵阳美食叫响名号,许多专业人士纷纷建言献策。
市工商局的负责人说:绵阳餐饮、美食等方面的经营者,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一方面,工商、知识产权部门也将加大对经营者的引导力度,通过开展现场活动,分发宣传资料,组织专业培训等方式,帮助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品牌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品牌,爱护品牌。
“要以餐饮文化为内涵,在美食的包装和推广上做足功夫。”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说,餐饮、美食的营业者要对产品包装引起足够重视,以合理独特的外包形式,为绵阳美食提高“身价”。政府要多组织参与各类食品交易展会,让更多的绵阳美食走出去,提升知名度。
“要想做品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必须要先解决,对于太过雷同的产品消费者不会买账,而产品本身也会淹没其中。”绵阳酒店、餐饮行业的精英顾思明先生认为:独特的美食文化是塑造品牌美食的不二法宝,对此,绵阳美食在打造更多属于自己的品牌之际,要避免“一窝蜂”现象,要以超常的思维和难忘的特色,让消费者在品尝了绵阳美食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报记者 任远)
新闻推荐
9月14日下午,安县塔水镇幸福村,村民们忙着最后一批葡萄下架。说起今年的收入,70多岁的周锦友乐得脸上笑开了花,“少说也要收入上万元哦。”这样的年收入,老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全村种...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