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彭山,如歌的行者⑨ 宋庆明 那一声号子 是生命中不可缺的旋律

眉山日报 2018-12-11 07:57 大字

宋庆明。将石工号子搬上舞台。

宋庆明,65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彭山江口石工号子”的传承人,彭山区江口镇将台社区主任。

“千百年来,只要江口有石工干活,就有这个号子!”

宋庆明是土生土长的江口镇人,只要没事的时候,还会喊几句石工号子。“哈哼着……耶嘿哟”虽然江口镇的上百家采石场早已逐渐没落,但唱起石工号子来,宋庆明的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劳作中产生 振奋鼓舞人心

江口古镇作为岷江水运集散主要码头之一,自古便有千里岷江第一镇的美誉。江口自古多红石,漫山遍野的红石吸引了上百家石厂聚集江口,开山采石,修桥筑路,而石工号子也就在石工们的劳作中应运而生。

据宋庆明介绍,石工号子形成之初大多只是无唱词的劳动呼号,经过漫长的发展,石工们通过即兴编唱和传统叙事,为呼喊的号子加入丰富的唱词,但无固定的内容,主要以生活趣事、爱情为主,也没有什么格式规律,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

“比如说看到前面水坑的话,就唱‘天上明晃晃,遇到水趟趟’,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的牛屎的话,就唱‘大花一朵,牛屎一坨’,就是很粗犷,内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宋庆明说,根据劳动形式的不同,江口号子也分为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拉石号子、抬石号子等多个种类。

“小时候,听采石场的工人们齐唱石工号子,只觉得唱得挺好玩。”直到宋庆明成为一名石工,才真正理解了石工号子的含义。1970年刚刚初中毕业的他,为了生计,在一位“老大哥”的带领下,学着打石头,当起了一名岷江边的石工。

“那时修桥啊修水电站,不像现在直接用钢筋水泥,全都要靠石工开山采石,把石头打小,再抬到工地,是重体力活儿,很辛苦。”为了缓解劳动的疲劳,也为了使劳作的步调一致,石工们不自觉地就会配合各种劳动形态呼喊出号子。

宋庆明还记得,只要有人起头,旁边的工人们不管是拿着锤子啊,还是扛着石头的都跟着唱起来。面向着广阔的岷江河水,空旷的工地成了石工们的舞台,每个石工都“嚎”一嗓子,一声声号子响彻云霄,振奋人心。“好像一下子就有劲儿了,干活都没那么累了!”他笑着说。

传承中发扬 留下岁月印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昔日举锤喊号、你呼我应、响彻岷江河畔的石工号子正逐渐消失,但这些陪伴宋庆明和江口的石工们渡过那些艰苦岁月的石工号子,已成为每个石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旋律。

“现在又不弄石头了,没得几个人唱了。”虽然宋庆明早已不是当年的石工,但走在岷江边上,他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唱一嗓子。

宋庆明坦言,其实江口镇很多经历了采石年代的老人,都会唱石工号子,但是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场合用得上了。

“我不忍见到江口独有的石工号子就此消亡!”于是,宋庆明便开始琢磨着将石工号子的唱词内容与时代和生活相结合,以便石工号子的普及和流传。同时,在彭山区政府和区文化馆的支持下,组织一些老人重拾石工号子,将其排练成精美的节目。渐渐地,石工号子能够搬上舞台,进行表演。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曾经用来指挥石工、凝聚力量的石工号子,以一种新的形式被保护传承着,丰富着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千百年来江口的石工们在岷江边采石呼号的情景,仿佛又回来了。

新闻推荐

踏歌而行, 喊响彭山

江口沉银遗址航拍。(彭山区委宣传部供图)参观群众。本报记者杨槐摄部分出水文物。本报记者李幸摄媒体围观金老虎。本报记者...

彭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彭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