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落一子而活全局 德阳助力阿坝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德阳日报 2015-11-26 21:24 大字

德阳援建的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中低温食用菌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在装袋。  通讯员 张宇 摄

本报记者 叶书英

“前段时间,基本上每晚,一辆辆载满高原豌豆尖等特色农产品的冷链运输车都会从园区出发驶向成都双流机场。”在德阳对口支援的阿坝州阿坝县,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物流负责人李龙介绍,“园区生产的豌豆尖们将连夜‘坐\’上飞机,一部分于两个小时后抵达北京,次日上午,在首都各大超市、菜场‘闪亮登场\’,中午就会摆上市民的餐桌;另一部分则漂洋过海,远赴新加坡和台湾。”

按照“援建促发展、发展促稳定、稳定保发展”的工作思路,德阳市在对口支援阿坝县工作中,以打造“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先行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目前,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规模已从2013年的2000亩扩大到现在的4.5万亩,年产值近亿元,取得了“”的效果。

打造现代农业典型样本

在对口支援阿坝县中,通过农业部门考察对接,省、市专家实地调研,德阳市与阿坝县达成共识——德阳拿出援建项目资金600万元,配套阿坝县涉农资金200万元,联合成立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业主+农户”的模式,利用阿坝县拥有天然无污染的耕地,建立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现代农业典型样本,并锁定了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供应基地”的远期发展目标。

经过几年对口援建,目前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整个园区流转土地4.5万亩,农牧民流转费收入达144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极大提升,吸引了成都、眉山等地业主实验示范种植了高山豌豆尖、高山娃娃菜、高山双孢菇、高山金针菇等优质绿色蔬菜10余个品种。今年,园区已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预计务工收入将突破1000万元。仅“土地流转费+园区务工费”两项,农牧民每年可实现人均增收800元以上。

肖林是园区内业主之一,承包了700亩土地,在当地招聘了90多名工人。第一批蔬菜进入市场就远销新加坡,他开心地说:“豌豆尖在新加坡要卖60元一斤,还要求我们每周定期给他们发货。”

同时,园区还大力发展推广户,帮助农牧民增收。麦昆乡沃朗村牧民索多吉也尝到了高原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带来的甜头,他从园区免费领回400平方米双孢菇在家种植,成品由公司负责回收,保守计算,一年下来纯收入有16000余元。

同样,德格乡牧民益西顿珠在园区务工学到技术后,回家种植了140亩豌豆尖、30亩高山娃娃菜和20亩荷兰豆,年纯收入近80万元,他在县城购买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此外,还有更多的农牧民通过园区打工,学习了技能,转变了观念。

构建科技农业聚集园区

随着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发展,园区聚集效应进一步扩大,使阿坝县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阿坝县成功引入了奇山玛咖、成都欣荣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阿坝县天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川西北高原上首个天然色素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绿色蔬菜种植上万亩,年加工天然色素200余吨,预计实现年产值1.2亿元。奇山玛咖公司引进新技术,新建现代化育苗大棚12000余平方米,大力扶持推广户,累计种植玛咖8000余亩,预计实现年产值1.6亿元。高原之宝、金玛咖等一批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纷纷表示有意向入驻阿坝县。

此外,借鉴阿坝县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经验,今年以来,阿坝县新整合涉农资金400余万元,在麦昆乡沃朗村进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推广双孢菇种植近40亩,收益属沃朗村、派克村、铁穷村集体所有。预期双孢菇产量将达300吨,产值360万元,将为三村增加集体收入近100万元。 “村上有了集体经济,心里有底了、腰板硬了,群众工作更好做了。”沃朗村党支部书记甲凯基说。

“德阳市将和阿坝县继续围绕阿坝州‘生态立州\’的主线,通过‘点上突破、以点带面、集中成片、成带开发\’的模式,推动阿坝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上新台阶,力争将阿坝县切实建成全川知名的高原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全国西部有名的高原有机蔬菜供应基地。”德阳市对口支援阿坝县前方指挥部指挥长唐华斩钉截铁地说。

新闻推荐

持续11天的“霾伏战”暂告一段落 反思:预判和响应都有提升空间

射雾抑尘车正在作业。(图片由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东山在城市东侧露出了轮廓,天空终于“开脸”了。昨(7)日AQI(空气质量指数)大幅下降,在早上7时甚至达到“优”级,指数为49。据德阳市环境监...

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