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马鞍山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团队 他们是离“新冠”病毒最近的人
检测完成后,给大家打气
门内的笑脸与门外的危险标识
出检测室时互相消毒
检查
隔着玻璃用对讲机联络
标本处理及核酸提取
研判检测结果
配制核酸反应体系
■图/文记者 杨正文 储灿林 通讯员 周术容
这是一个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团队,自1月22日起至30日共9个日夜里,他们在市疾控中心分子核酸检测实验室里,完成了121份临床可疑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日常与病毒的近距离接触,使得他们的这份工作更增添了几分危险性,成了战“疫”一线中的一线,他们笑称自己是这场抗疫战争中的“隐形战士”。
1月30日,记者实地来到市疾控中心分子核酸检测实验室,探访这群“隐形战士”的工作日常。
全身防护、过三道门,这个实验室承担着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样本的检测任务,微生物检验科科长陈道利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明确传染源,尽快采取下一步防控措施,每一次检测都是在同时间赛跑。”
当日下午5时许,因为一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样本要进行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团队的王利和洪颖仔细谨慎地穿戴防护服和个人防护装备,走进核酸检测实验室做疑似标本与病例信息的核对,与可能含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标本“亲密接触”。她们的同事沈志斌和罗颖则在隔着透明玻璃的另外一间实验室试剂配制区做“核酸反应体系”的试剂配制工作。
在旁人眼里,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的病毒检测实验室检验人员充满科技感和神秘感。实际上,穿一整套防护服无异于穿雨衣蒸桑拿,戴上N95口罩,再扣上严丝合缝的护目镜……“谁穿谁知道,谁用谁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团队的项可霞说。
在二级生物安全柜边,王利和洪颖透过防护眼镜和隔离罩做着实验操作。只见她们小心翼翼地接过采样管样本,操作最危险的核酸提取工作。项可霞告诉记者,在开盖过程中,病毒暴露,一旦操作不慎极易感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当王利和洪颖使用振荡器,对样本进行震荡混匀时,记者透过玻璃能看到她们佩戴的护目镜因充斥着水汽变得模糊起来。“(护目镜)水汽,会给实验过程平添
不小的难度”,项可霞说,“这个时候只能努力瞪大眼睛加倍专注,必须精细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
陈道利告诉记者,正常一套程序下来前后要历时3个多小时,样本多的话,时间会更久。不能喝水,流再多汗、再口渴,都得忍到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因为防护服会迟缓人的动作,身穿防护服运动量更大。
“实验室的活是个‘体力活’。”陈道利介绍,从实验室出来,实验人员的内衣总是汗得透湿。同时,也是个耐心、细心要求特别高的活儿,因为污染等级高。
厚实的玻璃,不仅隔绝了空气流动,也隔绝了声音传播。由于不允许带无关物品进入实验室,手机自然也不能带入,实验室内外两组人员交流用的是对讲机,到什么步骤都用对讲机进行通报。
下午
5时59分,王利拿起对讲机,对沈志斌和罗颖说:“可以配置体系(核酸反应体系)了。”沈志斌和罗颖立即着手进行配置。随后,将配置好的“核酸反应体系”放置在实验室缓冲区,由王利和洪颖取用。
下午6时30分,王利和洪颖完成了实验室步骤。身穿防护服的王利和洪颖对实验过程中使用过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对可重复使用的实验物品进行121摄氏度的高温高压灭菌,对地面、桌面无死角消毒。
下午6时59分,离进实验室已过去两个小时。完成消毒步骤后,一脸疲惫的王利和洪颖推门走出了核酸检测实验室。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装备,她们的脸上、手上勒出一道道血丝。
“
这些(血丝)睡一觉,明天就会消掉的”,王利说。疫情从武汉蔓延至马鞍山,王利和同事们每天重复着收样、检测、送样,连轴转,很累。但与身体上的疲惫相比,更让她们难过的是样本检测结果呈阳性。
“希望我这一批检测的(结果)都是阴性,”王利说。
新闻推荐
●谢福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马鞍山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度重视...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