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铸就情怀教育 爱心开启希望之路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师生共庆彝族年
寻访“诗仙”足迹,感受牛排与茶艺的文化碰撞,坨坨肉、荞麦粑粑……11月20日,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彝族爱心班同学们在师生及爱心家长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喜庆、欢乐、祥和的彝历新年。
当天上午,爱心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陪伴下来到了大青山,领略我国诗歌文化的魅力,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男孩子们展开彝历新年传统项目——摔跤的激烈比拼,周围喝彩加油声不断。傍晚,彝族孩子们换上鲜艳美丽的民族服装,共同品尝“年夜饭”。与往年不同,今年在开席前,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校长朱传海先生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课”。朱校长通过生动讲解和亲身示范,让孩子们学习了西餐礼仪、茶艺等知识,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与美丽,领略礼仪之邦的“中国气质”。
走出大凉山播撒“希望种子”
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热情盛开,每一棵幼苗都应该被甘霖灌溉,在高山的深处,信息闭塞,交通条件落后,绵延的大山挡住了孩子们渴望山外的目光。2014年至2016年,校长朱传海“三上凉山”实地探访,令他难过纠结的不仅仅是当地生活的贫困、教育资源的落后,更是大山中千千万万个儿童的命运。他想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帮助并改变大凉山孩子们的命运。于是,通过多方努力合作,2015年,首批118名彝族孩子不远千里从凉山来到马鞍山,在中加双语学校学习生活。
三年的时光,爱心班的孩子们不仅完全适应了当地生活,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在2018年的高考中,54名高三彝族学子不负众望,在高考中实现了个人的突破,全部被高等院校录取,有的还被985、211院校录取,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崭新篇章;64名初三彝族学子在中考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将在家乡继续自己的高中学业,为未来而继续努力着。
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大凉山彝族“失依少年”爱心班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让177名彝族少年圆了求学梦。2019年,新一批的彝族孩子们来到了中加,他们将在全校师生的关怀和陪伴下开启“逐梦之旅”,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用责任与爱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思想观念落后,很多彝族孩子身体状况较差。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安排他们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对身体素质较弱的孩子进行及时地治疗和护理。
另外,“爱心班”的彝族孩子们年龄不一,曾经接受的教育基础也不同,有的连与人交流和书写汉字都有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学校给他们补语言,过识字、交流这一关,而后补写作。根据孩子们的受教育程度,学校专门为他们制定了特别的教学计划,除了一般的文化课外,还有汉语和彝语等课程,并且专门在他们的家乡凉山州招聘了一位彝族老师,作为照顾他们日常生活起居的“陪读老师”。
彝族的孩子能歌善舞。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也让全校师生感受彝族文化的精彩。为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在当地公开招募符合条件的“爱心家长”,“一对一”结对帮助彝族的孩子,让他们更充分地感受到爱与希望。
坚守教育情怀
做有温度的教育
“将更好的教育资源带给他们”是朱传海校长一直以来的愿望。“情怀应是民办教育的底色,可以让办学者不忘初心,守正出新。”朱传海校长说道。未来,除了坚定不移地办好彝族爱心班,朱传海校长还希望成立藏族爱心班、新疆爱心班,将教育扶贫、教育慈善融入到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的价值观中。
除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外,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也将坚持以“严格科学关爱”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规范学生行为、陪伴学生成长,以“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以“中国加油”为校名内涵、以自我激励教育为主线、以五项校本课程为育人蓝本的德育模式塑造学生品格,把培养学生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作为办学方向,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新闻推荐
11月20日,在马鞍山市军民路一路段的两侧,乌桕树已经大多转变为黄色和红色,从远处看,红彤彤煞是美丽。据了解,印山东路与军民路...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