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引入高科技“环保管家”,实现精准治气 “网”住尘土 呵护蓝天
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
见习记者 任德玲 通讯员 徐丹丹
11月19日,21时15分,多辆运输车辆驶过三台路,道路干燥、扬尘飞起。21点24分,针对该路段扬尘污染,完成现场洒水作业。
是什么能让大气污染治理有了“千里眼”,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知污染现场动态,又能以这么快的速度实现降尘作业?这归功于马鞍山市引入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雷达探测、车载走航等高科技“环保管家”,实现精准治气,为一方蓝天“网”住扬起的飞尘。
“网格化”监测 靶向治霾更精准
11月20日上午,记者探秘马鞍山市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指挥中心,了解高效率降尘背后的神秘。
来到指挥中心,多功能厅的大屏幕上显示着城市电子地图,上面以绿、黄、橙、红等不同颜色显示着各个站点的实时空气质量。轻点鼠标,能够看到每一个站点PM2.5、PM10、氮氧化物、硫化物等空气质量影响因子的实时数据。
现场的大屏幕相当于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的“显示器”,它的“主机”共由168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组成,其中包括150个微型监测站和18个国标法小型监测站。网格化布点因地制宜,主要分布在马钢厂区、慈湖高新区等工业园区、交通要道、餐饮聚集区等区域。
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负责人王云飞向记者介绍了当天上午进行的一项调度。9时,他将平台各站点采集的“空气质量详细分析表”发到工作群中,表中用醒目的红字标识出各区县空气质量未达标站点。30分钟后,在附近实时待命的扫水车、雾炮车至未达标站点周边重点路段完成降尘作业。
“像这样的调度每天还有很多,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精准识别、对症下药。发现问题后,半个小时内排查人员保证到位,对问题进行处理,极大地缩短了污染排放时间。”王云飞说。
若是对于特殊的监测点位,排查人员赶到现场后无法进入怎么办?王云飞高兴地透露,现场排查人员还有个科技“小帮手”,这便是携带在线监测设备的无人机,无人机飞入排查人员无法进入的点位,通过摄像取证“抓现行”。
科技助力 污染治理全覆盖
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只是大气污染治理的“神器”之一。为了实现大气环境监管“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马鞍山市还引入雷达扫描、车载走航等高科技“环保管家”,织起一张大气污染防治“天罗地网”。
从水平方向而言,马鞍山市在主城区中心位置设置了平扫雷达探测器,以五公里为半径,旋转扫描探测大气污染源;在垂直方面,由走航车围绕马鞍山周边进行移动激光雷达探测,识别污染区域。
依靠科技能够实现污染源靶向精准治理,但查处、整改、保持长效机制,则需要人员来落实,需要部门、辖区人员间的联动协作。
在王云飞的手机中,“蓝天工作调度群”等微信工作群长期保持活跃,不断上传下达着调度信息。“蓝天工作调度群”共有200余人,生态环境局、城管局、住建局、气象局、港航局、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都在群里。
王云飞说,当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站点图标变为黄色甚至橙色时,就表明该站点周围出现污染,指挥中心的数据研判小组工作人员就会联系站点附近的排查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查看是否存在企业违规排放、秸秆焚烧、大型渣土车过境等污染源,并现场拍照取证发至“蓝天工作调度群”,群里各部门、各辖区相关负责人就会立即出动对现场进行处理整改。
精准治霾,铁腕执法。今年1月至10月,马鞍山市PM2.5平均浓度降幅居全省第四名,PM2.5绝对值全省第五。对于钢铁城市马鞍山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是马鞍山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马鞍山市将依托大气网格化综合监测平台,以周保月、以月保年,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毕善敏说。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余萍通讯员彭进报道为推进城市的文明创建长效管理,打造文明有序的人居环境,连日来,马鞍山市交警部门抽调警力,会...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