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改革热土上的“江南新花”

安徽日报 2018-10-12 10:36 大字

由矿生钢,由钢兴城。有着“江南一枝花”美誉的马鞍山,在时代大潮中,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钢铁第一股”激发了钢铁主业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一钢独大”到多元化发展;传统“制造”升级“智造”……昔日的江南钢城,再次绽放五彩缤纷的“活力之花”。

本报记者 贾克帅

从“高炉”到“高铁”——

车轮“美颜”跑出“国际路”

10月11日上午,马钢股份公司二铁总厂南侧,2500m3的一号高炉在阳光下巍然耸立,宛如一座丰碑镌刻着改革历程。

“服役24年,一次大修,无数次改造,眼下正在进行第二次大修。”透过高炉斑驳的锈迹,年近50的蒋裕忆起当年。一号高炉建成时,他入职马钢二铁总厂才3年,如今已是第28个年头。作为当年一号高炉的炉长,蒋裕记忆深刻的不仅是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介绍,在一号高炉之前,马钢所有高炉都在1000m3以下,2500m3高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钢铁是马鞍山立市之基,高炉是“基之重器”。一号高炉的建成源于20多年前的一声钟响。1993年和1994年,马钢股票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中国钢铁第一股”在马鞍山诞生。股份制改制是马钢乃至马鞍山改革开放的“大手笔”,也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钢铁第一股提高了知名度,融通了资本,使产业升级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撑。 ”今年51岁的二炼总厂炼铁党群工作室主任骆卫东对马钢上市这一历史事件印象深刻。 2500m3高炉、全国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棒材生产线、3.5万m3制氧机……一个个项目建成,一条条生产线落成,20多年后的今天,马钢已拥有2座4000m3高炉、1座3200m3高炉和2座2500m3高炉,炼铁装备全部实现现代化。在蒋裕现在负责的新建四号高炉总控台,大屏林立,电脑成排,操作员中不乏高校毕业生。 “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实现数据化分析,遥控操作,只需几个人就能对炉内状况精准把握,智能管理。这与曾经几十个人围着高炉,手拿铁锤、铁钎的落后冶炼时代完全不同。 ”蒋裕不无自豪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不断推进制造业升级发展,钢铁主业的转型是一个缩影。据介绍,如今,接近20%的马钢在岗员工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11个APQP产品研发组,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形成板、线、型、轮、特等多元化钢铁产业板块。

一炉炉精炼的铁水流向各大生产线,石油、风电、汽车、家电、轨道交通等高端、细化领域都有了“马鞍山造”钢铁产品,标志着马鞍山钢铁产业从低端、粗放迈向“精益”制造路。 2016年,代表世界先进制造水平的马钢时速350公里高铁车轮,通过60万公里装车试跑;2017年1月,正式通过CRCC认证。走进高铁车轮生产车间,一排排银白色车轮锃明瓦亮,用木箱小心包装后方可发货。 “过去的普通车轮又黑又粗,品种单一,等级和质量要求不高。 ”车轮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志刚介绍,马钢车轮制造有着近50年的历史,以前只有十几个规格,现在定制化弹性生产,每个月能生产60多种规格,既精细又美观。今年7月,马钢高速车轮进入德国市场,这标志着中国制造的高速车轮首次驶出国门,海外高铁车轮市场有了“中国造”。

从“外壳”到“内核”——

“制造”升级蹚出“智造路”

1979 年 到2018年,从第一辆水泥散装车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发动机、从机械加工到智能工厂,重卡汽车制造企业华菱星马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马鞍山本地非钢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之初,只做一些简单的机械加工,国营企业改制成民营的专用车生产企业后,实现第二次转型……”华菱星马公司老员工王标对企业每一次转型都很了解。他介绍,改革开放让这个有着近五十年历史的企业,赶上了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机遇。 “2004年企业上市,面向市场,为拥有自主品牌的核心部件,多年来企业累计派出200人次赴国外学习新技术,2012年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马发动机诞生。 ”负责研发的技术大拿储招节形象地说,“企业生产技术的点滴积累,应了企业名称中‘星马\’二字所蕴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 ”

储招节介绍,从2012年开始企业陆续对产品的设计、经营、生产、服务等环节全面实施智能化升级。在华菱星马“汉马发动机”的全封闭、无尘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数不清的“高大”“白净”的智能机床和智能手臂林立有序,彰显出现代化的工业之美、智造之美。在大屏幕前,车间仅有的几个工人向记者介绍,智能化车间系统自动设定恒温、恒湿,每一台机床都可以随时转变系统参数,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实现多机型的柔性生产和混线加工,而这一切包括所有机床的状态、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通过数据传输在大屏幕上实时监测、调度,替代人工。 “以前是十几个人看一台设备,现在整条生产线只要十个人,平均6分钟生产一件产品,每天8小时可生产80台套,人轻松了不说,精确度也上去了。 ”储招节说,从“制造”升级“智造”后,生产效率提高25%,运营成本降低22.31%,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8.93%。

“智能化改造是制造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 ”马鞍山市经信委技改科科长鲍恩喜介绍,近年来,马鞍山老工业加快转型,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成蒙牛乳业公司、华菱星马、马钢轮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等一批先进的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形成了政策引导和示范效应。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

“主业”转型推出“新马路”

“马钢占到全市工业比重最早是75%以上,改革开放30年时是50%左右,现在已降到25%左右。 ”马鞍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维的父辈一直在马钢工作,而自己则在当地经济部门工作多年,他亲历了马鞍山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马鞍山就有 “江南一枝花”美誉,但长期以来,钢铁产业“一枝独秀”。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面对新形势,钢铁主业逐步转向“高精尖”的同时,马鞍山积极优化结构,从非钢、新兴产业领域找“路子”,推动制造业多元化发展。

走在博望区大街小巷,如同置身一个超级工厂,遍地可见机床制造企业。机床产业成长为马鞍山制造业中的新秀,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东风。 “最早时,一些打铁人做刀具、农具,随着工业发展,许多背着刀具到长三角销售的人不仅掘到了‘金\’,而且发现机械用刀的商机,引进了技术,有了工业基础;改革开放迎来市场经济,真正的机床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 ”安徽东海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贤林也是安徽省机床协会副会长。据这位较早开办机床企业的博望“土著”介绍,博望机床产业经历了从做部件、做配套到规模化、做品牌,从普通到高端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为克服“发乎草根”的企业与生俱来的家族式管理、经营模式单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等特点给产业壮大造成阻碍,当地相关部门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建立产学研基地以及政策引导等措施推进产业高端化。“过去许多销售人员常年漂泊在外,被称为‘飞毛腿\’,现在通过线上营销,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过去是普通机床,现在是高端数控、锻压机床,自动化生产。”石贤林介绍。目前全球主要生产机床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我国在机床生产国中比重约占15%,博望生产的锻压机床占全国同行业市场比重25%左右。

博望机床制造代表着马鞍山高端装备制造兴起。此外还有以华菱星马为代表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以蒙牛乳业、福建达利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及轨道交通装备、机器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改变了“老工业”的面貌。去年,马鞍山非钢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8.4%。钢铁与非钢,此消彼长、一降一升见证了改革的进程。

马钢、华菱星马、富马科技园、骉马金街、騳街……在马鞍山,有许多企业或地理名称与“马”字有关。市中心环境优美的花雨广场中央,“三匹马”雕像昂首挺胸,彰显着改革开放40年来大胆改革、阔步转型的“龙马精神”。如今,随着制造业升级发展,马鞍山告别 “一钢独大”“一马当先”,驶入“万马奔腾”“百花争艳”的快车道,曾经“傻大黑粗”的老工业正在绽放新的“活力之花”。

题图:在首届品博会安徽马钢展台,来宾在参观中国标准动车组拖车轮实物展品。 (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第七届电博会月底在马举办

本报讯(记者余齐斌通讯员訾小南)记者昨日从经开区获悉,以“共聚生态福地共筑智造名城”为主题的“2018第七届海峡两岸(马鞍山...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