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排雷②|中越边境地雷村故事:一村民20年拓荒排雷约万枚

澎湃新闻 2017-12-08 16:54 大字

【编者按

战争已远,危险犹存。战后30年间,中越边境线上的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八里河东山一带,仍不时有地雷声响起,惊破当地村民宁静的生活。

战后“地雷村”生活多艰。村民们为生活所迫在雷区刨食,饱受雷患之痛。他们或失去双眼,或失去肢体,或失去亲人......但他们没有放弃,甚至无师自通地学会拆雷、排雷,开荒种地。

2017年11月27日,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在暂停11个月后再次展开。

这一次,我们跟随扫雷部队一起记录在雷区刨食的村民现状,目击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这里冒险排雷的艰辛,直面雷区生活的残酷,记录村民对大规模扫雷之后安宁生活的憧憬

多年以后,面对家里摆放着的各种地雷壳,47岁的王开学就会想起收复八里河东山的战斗打响的那个凌晨。1984年4月28日早上5时05分开始的那场战斗早已硝烟散尽,而交战双方给当地村民留下的,是遍布丛林山野、田间地头的各种地雷。

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八里河村村民王开学的一生,就这样被地雷改变:11岁那年,王父触雷身亡,王开学因此辍学回家。

战后的八里河村,雷患重重。由于土地无法正常耕种,大部分村民被迫外出打工谋生,王开学选择留在村子里排雷拓荒。王开学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从1996年至今,粗略估算他已排除各种地雷一万余枚,在人均耕地还不到一亩地的八里河村,成功拓荒出225亩土地。

王开学的排雷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队长龙泉指出,王开学排雷富有经验,但也有运气成分,“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提倡。”

王开学说,他排雷靠的是坚定的心,除了抵抗恐惧,胆大心细、万无一失,还要能抗拒外出打工挣钱的诱惑;别人打工给子女盖房买车,但他坚持20年,能为子孙留下一片安全的土地和森林。

王开学说,他拆雷没遇到过危险,若遇到了就死的比别人惨。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王万春 图

一枚地雷改变命运

王开学把那些清除了安全隐患的各种地雷壳,像战利品一样收藏在家里。每每访者上门,他都会把它们从塑料袋里一一掏出来,给大家讲解这些地雷的类型和爆炸威力。

11月27日,澎湃新闻来到王家。王开学打开塑料袋,拿出两种地雷壳,如数家珍地开始介绍:一枚是绊雷,俗称菠萝雷,壳面为菱形,两头穿线布设在灌木丛,一旦碰到铁丝线就爆炸,基本上无生还可能;一枚绿色外壳,看上去像小月饼,是防步兵地雷,埋设在地面,人若触雷炸伤,多半会截肢。

而正是这些隐藏起来的地雷,严重影响着村民们的生存安全。王开学的父亲,就和许多的村民一样,未能幸免。

王开学手指的这颗菠萝雷,是绊发雷,两头穿铁丝埋设于草丛,旁边像月饼的是防步兵地雷。

王开学11岁那年,其父在附近山上触雷身亡,最后在部队官兵帮助下,父亲的遗体才得以从雷区运回。王开学永远也无法忘记父亲遗体的样子:只有上半个身子,血肉模糊。彼时,他最小的妹妹只有8岁。3个月后,其母改嫁,他便辍学在家。

战争结束后的八里河村,因地雷带来的悲剧不断上演。有一天,王开学在家听到后山上传来“轰”地一声爆炸。他的堂叔当天没有回家。第二天,村民们在山林里找到其堂叔时,看到他已用藤条在一棵树上自尽了,双脚被炸成拖把的样子......

“我叔三个孩子,双腿废了,他可能不想活了就干脆选择自杀了吧。活着是一种痛苦, 对家庭也是巨大的拖累。也许每一个触雷伤残的人都有这种念头......”王开学的话语有些沉重起来。据他介绍,八里河村有54户人家,除触雷死亡的外,还有46人被地雷炸残,要么下腿截肢,要么双目失明。虽然政府努力进行各种民政补助,但雷患凶猛,村民们恐惧,不敢下地种菜种地,不敢上山割草砍柴。

无师自通学排雷

1992年,王开学结婚了。村子里的年轻村民,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王开学试图种地谋生,但没地可种,因为不知道哪块地埋有地雷。

王开学介绍说,当初政府承包土地的时候,由于田间地头地雷太多,不能把雷区承包给村民种地,最后成了集体闲置土地。

“谁如果能清除哪块地的地雷,就可以种这块地的话,我可以试试,”王开学说。

王开学决定冒险,但仅仅是想想而已,这一犹豫,就是整整四年。

1996年的一天,村子里一名12岁女孩为了挖地种菜,不小心锄头触到了地雷。悲剧再次发生,小女孩被炸身亡。豆蔻年华,未及绽放就过早凋零,王开学感觉分外沉痛。

他去了爆炸现场,把挖出来排除了安全隐患的地雷拿回家研究。触碰到地雷哪一面会爆炸?需要多少压力才会爆炸?拆线时要注意哪些才不会爆炸?王开学没有急于下地排雷,而是揣摩了整整一年时间。

1995年至1996年间,国家相关部门安排集中清除该地区雷患,王开学由此有了接触各种地雷的机会。他几乎是天天到田间地头捡已排除安全隐患的地雷,用背篓背到村里,再由部队用卡车装运到固定地点集中销毁。他自称,彼时他一天可以捡两三千枚地雷,两三百枚手榴弹。这些捡回来的防步兵雷、防坦克雷、迫击炮弹、手榴弹、导火索等各种爆炸物,看得他眼花缭乱。

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地雷,并从村民们的遭遇和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王开学渐渐掌握了各种地雷的类型、炸药量、威力等性能。他举例,外观像月饼的防步兵地雷,炸药只有50克,村里那些腿、眼被炸残的村民,多是被这种地雷所伤,严重者,爆炸后可以把人的小腿炸成拖把样;有一种苏式地雷,有效期为80年,里面藏有铁和不锈钢,一般挂在树上,一旦头部触碰,即可爆炸;还有一种为跳雷,可以弹起1米多高后爆炸;那些吊雷、跳雷、绊雷,一旦爆炸可以在几秒钟内夺走人性命。

八里河村周边,这样的警示碑随处可见。

排雷开荒225亩土地

在八里河村,想研究地雷、拆雷开荒种地的人,不仅仅只有王开学,但他是最有经验、运气最好、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

王开学回忆,村里一个老伯为了种地排雷,结果腿被炸截肢;相邻的马鞍山村里,有村民排雷种地,花了很长时间排雷以为排完了,然而功亏一篑,最后还是被炸身亡。

拆雷有没有遇到危险?“遇到就死了,哪还有今天?”王开学坦言,刚开始学拆雷时,因为内心恐惧,感觉命悬一线,大多时候汗湿衣衫,双手发抖。

王开学觉得,要想清除地雷,意志要坚定。首先要抵抗内心的恐惧,要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差错。“我现在也可以几秒钟拆除一颗雷,我做到了,但如果爆炸了,我就死得比别人难看。”

他的拆雷工具很简单:一根8号铁丝和一截工地小号钢筋。

他说,拆雷并不是一两下就完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耐心。

由于战争已过去多年,当初埋设的地雷周围早已是荒烟蔓草,地雷包裹在树根里、草丛中,拆起来异常危险。

要彻底清除有些地雷,甚至需要花两年多时间。王开学的方法是,看中一块地后,先去打药除草,“如果用锄头直接挖,一不小心挂着树根、草根,就完蛋了。”

起初,王开学在草少的地方理出几条小道,然后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年打药三次以上,直到草根腐烂,再开始清除地雷。

“一般情况下,一亩地要两年才开荒完成,如果地雷不密集的话,两年时间最多可以排雷开荒10亩地。”王开学说,他开荒最复杂的一块地有五六亩,里面布设的地雷密集、种类繁多,他花了足足两年多时间才完成,排除各种地雷200多枚。

2016年3月,他又看中了一块地,打了两次药,今年8月,他再次去打药,直到发现草根腐烂了,他才开始进入地里排雷。这些地雷埋得深浅不一,有裸露在地面的,也有埋深度数十寸不等,最深埋地下有1.2米。埋得深的,多是因为战时其他地雷或炮弹爆炸扬起的新土翻盖或者修工事挖埋所致。

王开学介绍,埋雷不是挖好窝窝去一个个盖土,比如一人一天埋三箱地雷,每箱50枚,拔出保险装置,抱着装有地雷的箱子,一个个往地里倒,一边倒,一边退,有的地雷正面朝上、有的侧面、有的反面,石头缝、树根、草丛,到处都有,这也给后来的扫雷部队带来了挑战。

20多年来王开学到底排了多少地雷?虽然没有具体统计,从他平均每年从地里清理至少有200背篓地雷计算,他说共有14000多枚。这个数字无法得到证实,但八里河村的村民们知道,王开学排雷开荒种地最多。

这些年来,王开学共排雷开荒了225亩土地,除了暂时空闲的38亩,他在近两百亩的土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树:67亩油杉、42亩黄花梨、18亩澳洲坚果等。

每当看见春花秋实,想着在一次次地雷爆炸中逝去的生命,想着自己排雷开荒的漫漫岁月,站在田间地头的王开学禁不住悲欣交集。

11月27日,中越边境云南段新一轮扫雷行动启动。

“我留给子孙的是土地和森林”

就连王开学的堂弟、弟弟也想排雷开荒种地,但在王开学看来:“他们排的不到我的千分之几,不是每个农民一把锄头和镰刀就能排雷,要做到我这样的水平至少要五到七年。”

曾经和王开学有过接触的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队长龙泉分析说:当地热带雨林的地形地貌复杂,地雷类型纷繁复杂,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放眼国际范围,麻栗坡中越边境的扫雷作业都是最危险、最复杂的,王开学排雷确实有经验,但也不排除运气成分。“王开学勇敢排雷,值得肯定,但风险太大,不值得提倡。”

尽管危险重重,也不赚钱养家,王开学为什么一直坚持了下来?他给自己算了笔账,如果两口子在外打工挣钱,一年挣五六万元,打工十五年最多就100万元左右,回家盖新房,子女结婚用,条件好点再买辆车,但等到年老时,钱已经花光了。

相比其他村民,王开学的房子显得陈旧、简陋,但他对自己排雷开荒出来的土地有足够信心。“我雇小工把这些地弄成梯地种经济树种,20多年来无一人在这里踩雷受伤,”王开学沉着的声音里带着几分自豪。

王开学的事迹在麻栗坡中越边境广为人知,此前也曾被多家媒体报道。他还经常到麻栗坡县党校、公安局等部门讲课,参与制定党校的教学方案等。“我们这里偏僻,来的学员很多都是大学生,我说我只是让你们了解这段历史,相比烈士陵园里的英雄,我们排区区几颗雷算不上什么,我们要做的是把每一寸土地用好、种好。”

20多年的排雷、开荒、种地,王开学拥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我留给两个儿子的就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和一块土地,我相信这是他们以后想要的。”

新闻推荐

港城公交线路为何刷不了市民卡? 市民卡公司回应:正在积极协调 预计年底可在港城公交公司所有线路使用

11月2日,首批马鞍山市民卡开始陆续向70周岁以上老年市民发放,这标志着马鞍山市民卡正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自此市民到医院看病挂号、租借公共自行车和乘坐公交可使用一张市民卡来解决。马鞍山市民卡...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