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俊娥13年无偿献血22次只要有用血需求,她时刻准备伸出胳膊
湖西社区工作人员回俊娥,从2004年开始无偿献血,已有八本献血证,截至2017年6月,已献血22次(中途间断是由于身体原因)。
1986年,回俊娥从东北来到马鞍山,嫁给了当时在十七冶工作的丈夫。27岁那年进入居委会工作,后来两个女儿也相继来到世上,刚开始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也很快乐。2000年,丈夫下岗了,况且身体又不好,两个女儿要上学,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肩上。漫长的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但在回俊娥心里,始终有个信念在支撑着她,一切都会好的。通过这么多年的坚持,现在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了,家庭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回俊娥第一次无偿献血,是在2004年。她回忆说:“当时社区组织人自愿献血,我真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就是想通过献血来为社会做一点事情。”那一次的机缘巧合成为了她13年献血路的起点,自那时起回俊娥身体里就像定了一个生物钟,身体没有特殊情况,每年都会参加义务献血。
“现在只要血站给我打电话,我时刻准备伸出胳膊,虽然有时工作忙,但是献血这点时间挤挤还是有的,只是希望多做点对社会有帮助的事。”回俊娥表示,“现在献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以前我还有贫血的毛病,通过这些年的献血,贫血的毛病也没有了。”
“今年4月7日,马鞍山血站给我打来电话,说马鞍山妇幼保健院一位产妇手术急需血小板,我立马赶往医院,捐了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当天包括我在内有3个人为这名产妇捐献了血小板。”回俊娥说。
在回俊娥的带动下,她的孩子成年后也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至今,回俊娥累计献血22次,其中捐献血小板11个治疗量,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她相信,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刷新。记者了解到,回俊娥不仅是献血者,还是无偿献血的宣传者。在她的影响下,很多亲戚、朋友、同事纷纷加入到无偿献血者的行列。
本报记者孙道军通讯员赵祥萍
新闻推荐
育才小学303班胡佳豪小记者25056指导老师朱春艳我的家乡在马鞍山市,在城市的中央有一座雨山湖,那里一年四季风景怡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是家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春天,湖边的柳树姑娘随风摆弄她...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