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包子大妈”杨冬梅:写诗让晚年潇洒起来

皖江晚报 2017-04-21 15:01 大字

诗人“包子大妈”杨冬梅。

文图/本报记者刘小庆

“我是一位大妈,退休没有回家,送走公婆老妈,儿子也快成家,没有太多文化,假日也能玩耍,日子过得不差,大妈也能潇洒。”

这是一首白话诗,也是一份“自我介绍”。写诗的是一位卖包子的马鞍山大妈,今年54岁,名叫杨冬梅。因为酷爱写诗,就在学校食堂闲置的小黑板上定期更新“原创诗歌”,一不小心,意外走红,圈粉无数,成为草根诗歌爱好者代表,还上了央视。

“没有固定主题,聊天、做饭、带孙子,想到哪写到哪。”4月18日晚,聊起写诗爱好,杨冬梅有些害羞,与其说写诗,不如说是以“打油诗”的形式写日记、记感受,表达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小本子藏诗300余首被赞为诗人“包子大妈”

杨冬梅有一本橘色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写的诗,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有300多首。

杨冬梅回忆,以前自己一直很喜欢诗歌,爱看,却从未写过。出去旅游或是看到啥人、遇到啥事,有了感悟也只是随口说几句,同行的人会夸她说得不错。2011年,一次去云南旅游,看到了张艺谋写的点赞当地农民的一首诗,很受启发,于是她决定开始写诗。

创作的诗歌第一次受到关注,得从一块闲置的小黑板说起。2011年,下岗后的杨冬梅在马鞍山建中食品部打工卖包子,看到一块闲置的小黑板,就想着利用起来,写啥呢?就写自己创作的诗歌。如快考试了,杨冬梅就写了一首题为《考试》的诗:“一个学期已经过,考试桌前排排座,容易的题目快通过,粗心大意也犯错,难的题目做也错,学习结果会如何,分数出来才算数。”

无心插柳柳成荫,杨冬梅的小诗歌受到同学、家长、同事的关注和欢迎,人送外号诗人“包子大妈”。得到鼓励,“包子大妈”创作不断,6年下来,写了300多首诗歌。

“草根诗人”上央视“群英汇”里诵诗歌

更让“包子大妈”意外的是,半

个多月前,她还收到了央视的邀请函。

“亲朋好友知道后都打来了电话。”杨冬梅满脸幸福地回忆,3月28日,自己参加央视3套《群英汇》的节目播放后,她成了家族、家乡的草根明星。现场还赋诗一首——“央视舞台大,群英汇天下;诗仙来搭桥,基层献文化;诗词娃娃,抓邀你去我家。”从北京回来后,杨冬梅在家门口菜市场买菜时,还被菜贩认出来,被夸得美滋滋的。性格开朗的杨冬梅不曾想,自己的一个小爱好还能带来这么多快乐和幸福。

博客微信“晒”新诗记熟悉人写身边事

不仅写,还要跟上时代节奏。为了更好地写诗,她开始跟着教小学语文的儿媳学拼音,还在儿子的帮助下,开通博客“冬雪梅香”,专门写诗。微信火了,她也开始玩微信,定期更新,有了灵感,及时用手机记下,等空闲了,再细心琢磨。

“烫手山芋可不轻,现在足足十八斤;吃奶你要把他摇,不摇不停吵和闹;奶奶功夫不得了,一只手臂把他抱;另外一只奶喂好,两脚跟着音乐摇。”微信上,杨冬梅最近更新的小诗都和孙子有关,记录孙子的成长、自己带孙子的辛苦和快乐等等。

“聊天、美食、家务等等,都是想记录的对象。”和最初写诗一样,杨冬梅坚持记录

熟悉的人、书写身边的事。

一位大妈、一个爱好、一本诗集、一段佳话,杨

冬梅用“四个一”评述自己和诗歌的缘分。她喜欢现在的生活,也坦言,生活在处处有诗意的诗城,这让她更爱诗歌。

新闻推荐

诗城打击非法行医 陶庄一黑诊所被端 卫监部门提醒:看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

本报消息记者董磊通讯员高华报道没有执业医师证,却行医坐诊。日前,马鞍山市卫生监督局的执法人员,在该市雨山区陶庄村取缔了一个非法行医点。卫监部门提醒:市民看病就医要选择机构和人员均有资质的合...

马鞍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鞍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