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狮印记
○九狮雕塑
○居民在九狮苑广场跳舞
○人们在包河公园里泛舟
○居民在唱歌
○居民在柳树下看民收
当你走过长江东路和马鞍山北路的交叉口时,你是否能想象到几千年前,奔涌而过的九狮河与南淝河在此处交汇?而现在,路口的广场上一座高14米的乳白色九狮雕塑蔚然屹立着,三只仰立的大狮子身上各驮着两只小狮子,它们或嬉戏绣球,或欢奔跳跃,霸气十足。
这座名为《九狮》的雕塑如今早已成为合肥的城市地标之一,巨狮双目炯炯有神,凝视远方。深邃的眼神注视着三面车水马龙的马路以及南面潺潺流淌的环城河,好像在怀念尘封已久的往事。
逝水无痕 故人依旧
九狮河即古庐州历史上著名的金斗河,翻开《合肥县志·傅郭城图》可以看到九狮河的流向,从今天的杏花公园流经第一人民医院、老安徽日报社宿舍、合肥大厦、中菜市,最终汇入南淝河。
《嘉庆·合肥县志》记载:这条河是唐杜刺史作斗门引肥水入金沙滩而得名的,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水池南为筝笛浦,过谢家坝为藏舟铺,又向东流过蜀源桥、惠政桥、镇淮楼、九狮桥,即今天的明孝寺前面,出东水关流进南淝河。
九狮河原来水源充沛,河面宽阔,沿岸商业繁茂,人声鼎沸,河上百舸争流,帆影重重。一直到明朝正德年间,农民刘六、刘七起义,庐州知府徐钰害怕农民起义军从水路攻打庐州城,于是将西门水关封堵,从此金斗河成了无源之河,渐渐淤积,成了庐州城里的一条“龙须沟”。
至合肥解放时,九狮河已经难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尤其到了雷雨季节,淤积的金斗河不能及时地将积水排入南淝河,合肥城里的低洼处往往浸泡在积水里。老合肥们清楚地记得,1952年和1954年发大水,南淝河水位猛涨,城里许多民宅进水,九狮河两岸人家水及腰深,杏花村一带水没屋顶。
解放后,为治理九狮河这条“龙须沟”,当时的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动全城市民把它填平。1985年冬,合肥开始建设九狮广场及雕塑,1986年底相继建成。2008年,长江路改造开始,拆除了广场北面的水池,保留了九狮雕塑原貌,把九狮苑广场改建为下沉式广场。那块“环城公园”石碑也迁到了包河的西边。
陈新方今年66岁,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合肥,小时候的他在河边玩耍,现在广场中跳舞的人群中依旧有他的身影。回忆起儿时的生活他笑着说:“我小的时候这里不叫九狮苑,原本还没有这么宽的马路呢,只有一条河和一条羊肠小道。”他指着包河万达广场的方向,“我家就住在那附近,以前的水特别清,河岸就是小土坡,孩子们喜欢在河里钓鱼、摸虾、挖藕,有的时候还会抓到小土鳖,好玩的很。”想起童年在这里钓鱼的场景,陈新方忍不住大笑。当年这里鱼虾很多,但是有规定不让钓鱼,每次被抓住后,他们就“噌”得一下跳进河里游走,只留下大人在岸上无奈地看着。
大城小墙,难挡春意
“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 路在脚下……”一阵铿锵有力的歌声从九狮苑广场传来。远处几位大爷吹着笛子,拉着二胡,笛音潇潇,二胡曲声悠扬,一位精神矍铄的大爷合着伴奏在放声高亢。一曲终,掌声四起。73岁的段家龙是安农大的退休教授,自2013年开始,他经常来九狮苑高歌几首。“唱歌一直是我的爱好,退休后就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这个兴趣,所以我经常来九狮苑和大家一起唱歌。”虽然家住三孝口,离九狮苑广场有一定距离,但是段大爷一有时间就来,这里有很多唱歌爱好者,大家互相鼓励,自发聚集在一起,唱着自己喜欢的歌曲,可谓是人生一大快事!
说起九狮苑,段大爷印象最深的便是当年环城马路的城墙。“城墙之外是市外,城墙之内是市内。”说话间,段大爷用手指了指不远处隆起的缓土坡,上面绿草环绕,隔着马路就是高耸的楼房,那就是曾经城墙的旧址。当年的城墙还停留在老合肥人的心中,抹不去亦忘不了。
阳春三月,包河岸边微风轻拂,垂杨柳枝抽出了细细的嫩芽,在杏花树下恋人依偎,好友结伴。而广场上,公园里闲暇下来的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唠唠磕,聊聊家常。闲来无事的大爷们用自带的板凳充当起了简陋的牌桌,打起了扑克。刘玉琴一直在旁边观望着,她喜欢每天来公园逛逛,消磨消磨下午的时光,和大家说说话,看看别人打打牌,下午的时光就在不知不觉间消逝。
曾经钓鱼摸虾的田园时光,停留在记忆中的合肥印象,在时代的打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古城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事物。时间久了,新的记忆又将成为回忆,而九狮苑是当地合肥人心中新旧记忆的重合地。
而匆匆时光里,有人离开,有人到来,《九狮》雕塑从80年代建成到如今,迎接了无数初来合肥的人,也目送着在此地土生土长的人们渐行渐远。九狮,仿佛已经不再只是一座冰冷的雕像,而是一枚印记,刻在无数生在合肥的人、身在合肥的人的心里。
新闻推荐
省城一孕妇遭遇惊魂一刻
马鞍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鞍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