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农家新生活 ——陇南市“乡村舞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舞”出农家新生活
——陇南市“乡村舞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本报记者 周者军
“如今咱农民有福气,家门口就能看大戏;如今咱农民真现代,互联网上开办商店;乡村舞台遍布山乡,农闲时节咱把歌唱……”这段流行在陇南农村的顺口溜,正是陇南市大力开展“乡村舞台”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写照。
近年来,陇南市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工程来抓,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场地、挖掘人才、开展活动等措施,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舞台”上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舞”出农家新生活。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乡村旅游产业型、民俗文化传承型、综合文化服务型、生态文化致富型4个类型的乡村舞台1588个。
政府搭建舞台 农民同享共乐
每逢夜幕降临,成县陈院镇梁楼村的村民们便会三五成群地前往村里的文化广场。“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乡亲们一有时间就来这里,看书、上网、跳舞、健身……大家的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一样喽。”村民朱晓燕高兴地说。
“乡村舞台”建设首先要有场地。陇南市把“乡村舞台”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整合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宣传、组织、科技、教育等20多个部门资源,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办法,把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农村舞台、村级体育健身场、农村学校空闲操场作为“乡村舞台”主要场所进行建设,优先在建设“乡村舞台”行政村启动电子阅览室和固定放映点建设、推进“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同时,挖掘村里的民俗、历史和特色文化,推进村史室、民俗展览馆、非遗传习所建设。
为形成长效机制,陇南市创新思路,把“乡村舞台”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和基层组织建设考核,并搭乘“互联网+”的时代快车,探索创建“乡村舞台”数据信息平台,并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展示建设成果。
壮大文艺队伍 传承特色文化
眼下虽是高温天气,可文县石鸡坝乡哈南村的文化广场上,却每天都有练习弹琵琶的学员。他们当中有放暑假的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也有忙完农活的村民。教授琵琶弹唱的是73岁的王玉贵老人。
琵琶弹唱是文县中路河流域的中寨、马营、石鸡坝等乡镇流传了数百年的文艺表演形式,每当农闲时节或传统节日,村民们聚在一起,弹奏自制的土琵琶,演唱民间小调,自娱自乐。为了把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文县文化部门积极动员村里的老艺人给村民们教授技艺,王玉贵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了政策资金保障,建成了硬件设施,还远远不够。要打造真正惠民的“乡村舞台”,就必须下大力气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负责任的基层文化队伍,积极挖掘乡村文艺人才。
为此,陇南市积极动员组织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退休教师、老干部等乡土文化体育人才,创办文艺演出队、文化社团,在每个行政村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群众自办文化社团,配备村级群众文化辅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农民文化社团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并通过“市包县、县包乡、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中心等)包村、人带人(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带学徒)”的办法,由公共文化单位与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业务辅导培训。
“秀”出时代风采 提高幸福指数
前不久,康县三河坝乡三河坝村举行农民运动会。当天,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2支代表队的500多人激烈角逐搬石头、修剪树枝、一分钟跳绳、篮球赛、拔河等项目的桂冠。村民吕占涛开心地说:“农民运动会就是我们自己的‘星光大道\’。”
用丰富多彩、农味独具的文化活动,“秀”出原汁原味的农民风采,让农民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其中,是陇南全面建设“乡村舞台”的初衷。
如今,康县阳坝镇的梅园神舞舞蹈队、王坝乡的棒棒鞭演出队,文县石鸡坝乡琵琶弹唱队、铁楼乡白马文化演出队、西和姜席镇乞巧民俗表演队等体现当地特色文化的演出队活跃在村社、山寨。
“乡村舞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陇南市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乡村舞台”组织群众发展文化产业。西和县依托古老的乞巧文化,开发麻纸、刺绣、剪纸、奇石、木刻等产品。文县利用白马民俗文化,开发出沙嘎帽、池歌昼陶艺面具艺术挂饰等文化旅游产品。康县在已建成的211个美丽乡村中实施“百村千床”工程,让生态旅游、美丽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新闻推荐
6月8日,端午节前夕,福利彩票3D游戏第2016153期开出奖号174。陇南彩市传来中出20.8万元大奖喜讯,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据了解,陇南中出的20.8万元大奖被4个投注站的彩民分享,值得一提的是,这4张...
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