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竭力为百姓化解每一桩纠纷
(上接第1版)了解当事人的诉讼心理,充分把握社情民意,并针对各村情况,建立信息台账,一本活动地图就印在了脑海里。进院二十年来,他所承办的1000多件案件调解率达到80%以上,当事人无一缠诉或上访,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连续多年被市中院、县政法委和县法院评为先进个人、办案能手。
倾心调解工作,做到“案结事了”是他不懈的追求。作为基层法官,所接触的案件大部分属于所谓“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但案件无小事,处理不好会引起更大的纠纷。”吴利说,“宅基地纠纷、赡养纠纷等案件在基层最常见也比较难处理。”2012年,贾沃村两户人家因宅基地之间的一棵榆树影响通行而发生纠纷,一方被打成轻伤害,“当时我们跟刑庭一起做的调解工作,但农村人爱面子,虽然达成调解协议,但没人愿意先动手挖树。”为了让案件彻底了解,吴利就带着村干部,亲自动手把树挖走。“有些事情需要法官主动走上前,变被动司法为主动司法,体现司法的能动精神。有时事情僵在那儿,这就需要我们法律工作者加把火促进一下。”他的话很朴实,却很在理。在丁里镇梁庄村陈某与其侄子宅基地侵权纠纷一案中,由于原告十年前将宅基地及部分承包地委托其侄子看护管理,现已被其侄子植树近百棵,为此,叔侄二人各不相让,双方家人也大打出手。陈某起诉后,坚决要求被告伐树并返还宅基地。依照法律规定,完全可以直接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但是,考虑到双方的亲属关系及判决后双方会结下更大矛盾的不利后果,吴利先后六次深入现场,通过该村干部及其亲属共同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终于使原、被告相互谅解并达成和解协议,彻底化解了双方矛盾,法官的良苦用心终于挽回了他们的叔侄亲情。
常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光靠法庭自身的力量毕竟有限,而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为法庭过滤案件,解决当前案多人少,切实化解纠纷的最佳途径。为此,吴利依靠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32个人民调解网络, 同时通过加强业务指导,拓展多种方式业务培训 ,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的优势,共同构筑了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
“法官是一项崇高的职业,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法律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人得了病进医院,医治的是身体上的病痛,如果社会出现了矛盾和纠纷,不及时‘治疗\’的话,就会出问题,法官就是给社会‘治病\’的,让社会在正常、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从小生活在农村,对百姓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比较了解的吴利选择多年来坚守在基层,就是想用手中的“权力”公平合理地处理好纠纷,给百姓带来公平正义。尽心竭力为百姓化解每一桩纠纷,是他最大的愿望。本报记者 付雪芹
新闻推荐
目前,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展有序、推进有力,各个节点工作均在全省率先——以上率下知行合一
目前,全市“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展有序、推进有力,各个节点工作均在全省率先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