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吕修龙:赶着大鹅奔小康

皖江晚报 2017-05-16 15:21 大字

□文图/记者刘挺通讯员戴山

老吕穷了大半辈子,如今出名了。

在含山县铜闸镇庆广行政村朱湾村,提到吕修龙,那可是出了名的贫困户,欠下一身外债不说,老婆也弃他而去。如今再提到老吕,大伙的语气由同情变为敬佩。作为全村乃至全镇出了名的“养鹅大户”,吕修龙不仅靠养鹅跳出了“苦海”,更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满打满算,两年不到,脱贫步子如此之快,奥秘何在?动力何来?

“帮扶举措精准到位,扶贫就能事半功倍。”在铜闸镇党委书记洪一玉看来,通过产业扶贫,激活“造血”功能,才能让贫困户实现早富快富、长富久富。自己往上跳,政府拉一把,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养鹅,让吕修龙尝到了扶贫的甜头,更让这个家庭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为了孩子,也要把贫穷的帽子摘掉!”

数十个食盆、水盆一字排开,依次倒入饲料、清水,打开鹅棚栅栏,伴随着“来哦来哦”的唤鹅声,2000只小鹅从鹅棚内走出来,汇成白花花一片。

5月2日,近午时分,循着阵阵鹅声,记者在朱湾村村口处见到了正在唤鹅吃食的吕修龙。老吕手握竹竿四处奔跑,将分散的鹅群聚拢到一起。

“4月初刚买的鹅苗,现在还小,不能散养,要精心照料。”在老吕眼中,这2000只鹅,可都是他的“宝贝”。

老吕养鹅,为穷所迫。今年54岁的他,年轻时也曾去过大城市打工,几年下来,技术没学到,钱也没挣多少,只好回到村里“头朝黄土背朝天”,生活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看别人家养鹅致富,老吕也动了心。十几年前,老吕就曾试着养鹅。没有钱,就四处借;没有技术,就跟人学;没有销路,自己扛着扁担走街串巷挑着卖。但技术不过关的老吕,养鹅常常“蚀本”。最心痛的一次,因为疫病,五百只鹅只剩下二三十只,“几千块钱啊,就那样打了水漂。”

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不服输的吕修龙,家里债台高筑不说,患有精神残疾的老婆也弃他而去。老吕只得一边种地,一边拉扯着幼子。贫困,就像一道打不破的“魔咒”,深深笼罩着这个家庭。

“他家是朱湾村条件最差的。”作为吕修龙家的“包户干部”,庆广行政村妇女主任孙泽梅无法忘记自己以前登门时的情景。

“村里也一直在想办法。”庆广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俞迪俊说,村里不仅帮助吕修龙一家上了低保,还落实了教育扶贫政策,并进行了“菜单式”帮扶。“这些‘输血式\’的扶贫政策,让吕修龙家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要想真正脱贫过上好日子,还必须‘造血\’拔‘穷根\’。”

2016年,含山县出台《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让这个家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孙泽梅在了解政策后,第一时间敲开了吕修龙家的大门。她知道,老吕,心心念念都盼着脱贫。

“你可想养鹅?”“我想养,但没钱。”“我们会全力支持你!”……孙泽梅至今都清楚记得那次对话。临了,吕修龙告诉她,自己苦点累点无所谓,为了孩子,也要把贫穷的帽子摘掉!

“鹅在哪,老吕就在哪”

老吕有“野心”,因为穷怕了。

去年6月,老吕一口气从巢湖进了1000只鹅苗,打算靠着好政策,一鼓作气脱贫!

也有邻居好心劝过他,“一下养这么多,本钱不少。要是养不好,可就难办了。”老吕笑着答:“肯定能养好,不怕!”一次次“摸爬滚打”,让老吕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养鹅经”。更关键的是信心。镇上村里全力支持,3000元产业扶持资金领到了手,含山农商行的工作人员还积极帮他申请小额贷款。

养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当老吕准备“大展拳脚”时,先期投入的资金“见了底”。“一千只鹅,每天饲料就要四五百元。”含山农商行农业贷款部客户经理晏道平在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行里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两天之内便将2万元的产业扶贫小额贷款,送到了吕修龙手中,这也是全县发放的首笔产业扶贫小额贷款。”

“差一点,一千只鹅就断粮了。”吕修龙说,村里俞书记自掏腰包,借了两千元给他买饲料。“养鹅过程中,正是他们的一次次帮助,使我度过了一道道难关。”

当多年的脱贫梦想一朝释放,再苦再累,吕修龙始终干劲十足。为了把鹅养好,老吕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简单准备些早晚饭,老吕晚上几乎没在家中睡过一回觉。用孙泽梅的话说,“鹅在哪,老吕就在哪。”鹅苗刚买回来,老吕就搬来床板棉絮,整宿睡在气味难闻的鹅棚里,每晚还要起来两三趟查看鹅棚温度、湿度。鹅渐渐长大,白天,老吕赶着鹅四处放养,树林里、大河边;晚上,就搭个简易的小棚睡在里面,忍受寒暑煎熬。“只要不受穷,这点苦不算啥。”

销路不畅,爱心来帮忙

去年年底时,看着一只只昂着头、“嘎嘎”叫的大白鹅,老吕既欣慰又惆怅。喜的是,辛苦付出有了回报;愁的是,销路成问题。

老吕骑着电动三轮车把鹅拉到镇上卖,虽说一次能卖几十只,但要赶在春节前把这么多鹅卖完,并非易事;也有鹅贩上门来收,“但价格太贱,舍不得卖”。

为这批鹅销路犯愁的,并不止老吕一人。“那段时间,大家也都心急如焚,绞尽脑汁帮着老吕出主意。”俞迪俊回忆道。

产业发展打通“销路”,产业扶贫才有“出路”!孙泽梅用纸打印了上百份广告,在周边村子里发放,还把广告打到了一河之隔的芜湖沈巷镇。

俞迪俊和晏道平,则把目光瞄向了微信,他们通过“微含山”、“洋货铜闸”等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大家的努力,很快有了回报。“由于老吕没有手机,那段时间,我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俞迪俊说。

“很多在外地的同学通过手机看到了,特意开车从上海、杭州回来,专门来家里买鹅。”老吕说。

马鞍山市农委得知消息后,一次性采购了一百多只。为了尽快把鹅运到市里,俞迪俊联系了一辆货车,并亲自开车带着老吕和孙泽梅,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了。随着一只只鹅找到了买家,老吕紧锁的眉头也一点点舒展开来。“多亏了大家帮忙,1000只鹅赶在春节前全部卖完了。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攒下了一些钱。”

“精准帮扶”+“勤劳肯干”,让老吕靠养鹅脱了贫——破旧自行车,换成了电动三轮车;政府送来电视机,自己也新买了洗衣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三月份也搭上了脚手架……

“今年摘

‘穷帽

’,未来奔小康

!”

老吕今年多了一个称呼--“吕老板”。为啥?因为队伍扩大了。村民过长所看着老吕把鹅养出了名堂,主动跑来,提出合伙搞养殖。“老吕肯干,又有技术,跟着他,准没错!”过长所憨憨一笑。规模也上了台阶,两人一合计,各出一半钱,从外地买回2000只鹅苗。“在产业扶贫中,老吕的养殖规模全镇最大。”铜闸镇扶贫工作站站长谢大勇说道。

“三个月后,等鹅长大了,就把它们卖出去!”望着眼前的小鹅,有着去年成功养殖经验的老吕,话语中透着自信。这还只是开始。按照老吕的计划,等这批鹅卖完,他还打算再买1000只鹅苗,一直养到过年再卖。“今年靠养鹅,一定摘‘穷帽\’!”

养鹅是件苦差事,可老吕认准了这条道。“只要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养下去,脱贫、致富,将来还要奔小康!”老吕雄心勃勃。

更多的好消息接踵而至。今年产业扶贫小额贷款标准从2万元提到了5万元。“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只要老吕有需求,随时可以放款!”晏道平说。

“村里帮老吕划定了养殖范围,把牛屯河圩埂两侧作为养殖点。”俞迪俊告诉记者,“老吕养鹅,以后不用再四处跑了。”

“我们将引导老吕多养老鹅,结合县里的老鹅汤美食节,进一步打开销路。同时,通过饲养老鹅,既可以卖鹅,又可以卖鹅蛋、鹅羽等等,延伸产业链。”谢大勇说道。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通过精准帮扶,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身动起来,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洪一玉说,目前,全镇共落实产业扶贫政策32户,今年努力发展到100户。

件件举措,指向精准,汇聚成强大合力,不仅为“老吕们”辟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脱贫之路,更铺筑起“致富奔康”的坦途。

合芜高速,车来车往,川流不息。高速路下,老吕的梦想,也在加速。“今年好好干,脱贫后我也买个车,把鹅卖到更远的为地方去!”

记者手记

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还得靠勤劳。

无论是同村的乡亲,还是各级帮扶干部,提到吕修龙,记者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两个字:“肯干!”养鹅是个苦差事,为了摘掉贫穷的帽子,老吕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犟劲,起早贪黑,苦干实干,硬是把养鹅养出了名堂。

老吕脱贫,离不开自己的勤劳,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帮扶,深耕产业发展的努力。铜闸镇正大力实施的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事实证明,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只有为贫困户安排合适的脱贫产业,恢复他们的“造血功能”,才能彻底断掉“穷根子”,让贫困户实现稳定持久脱贫。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该镇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明确靶向、对症下药,真正实现了“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有人拉一把、帮一下,加上自己好好干,就没有脱不了的贫!”老吕的这句话,让记者感受颇深。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只要广大干部和贫困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援助之手紧紧握住勤劳之手,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闯不过的难关。

新闻推荐

蛋价跌至十年同期最低

周谷堆市场两周前蛋价2.1元/斤,有养殖户日亏万元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价格或大幅上涨

含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含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