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提振江淮儿女精气神
合肥瑶海区黄梅戏进校园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安徽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艺术创作生产丰富活跃,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基础工作更加扎实。
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4月28日,合肥市瑶海区首批“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集中授牌仪式,在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吴亚玲那甜美的唱腔中拉开序幕。活动中,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戏曲名家和孩子们一起同台献艺。《对花》、《女附马》、《到底人间欢乐多》等,黄梅戏艺术家用经典的曲目,独特的唱腔,丰富的舞台表现,让黄梅戏艺术魅力感染了在场的孩子。
此次瑶海区首批共有16所“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授牌。记者了解到,瑶海区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达成“戏曲进校园”合作意向,省黄梅戏剧院在试点学校建立“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派专业老师走进课堂为同学们传授黄梅戏知识和表演技艺,普及推广传统戏曲文化。
目前瑶海区试点校成立了27个戏曲社团,将力争在2018年6月前,推动“戏曲进校园”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全区大中小学实现戏曲演出、普及教育、社团建设、特色活动等全覆盖。
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安徽省文化基础工作更加扎实,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去年举办了黄梅戏作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培训班20期。有4人入选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同时,与安徽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有序展开。全省群众文化辅导员人数已达11000人。
今年,安徽省将继续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戏曲振兴计划,完成地方戏曲普查工作,建立戏曲资源数据库。同时,通过送戏进校园、制作戏曲微动漫等方式,面向青少年展示和推广戏曲艺术。
文化设施,惠及百姓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3月26日,位于省城郎溪路与长临路东南角的瑶海区文化馆新馆正式启用,成为合肥市文化艺术惠民的新阵地。这个总面积3300平方米的场馆内共设有艺术展览展示区、艺术辅导培训区、艺术社团活动区、文化孵化基地等五大区域,让喜欢文化艺术的广大市民有了一个高起点建设、高水准运营的全新平台。
据悉,该馆今年共开设44个文化艺术免费培训班,涉及艺术门类包括舞蹈、书法、美术等,参训学员1500余人,现每周3000人次参加馆内培训、排练、活动,预计全年15万人次参加馆内各项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瑶海区开展群众文化创作、交流、培训等业务工作的主要阵地。
去年,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省美术馆主体工程完工,省文化馆新馆列入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在30个乡镇开展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成了239个贫困县村级文化服务中心。
今年,安徽省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设施建设。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滨湖文化艺术中心是纳入省“十三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包括省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将成为全省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今年底,省美术馆将基本建成,省文化馆新馆也将争取开工建设,安徽省有关部门还将积极做好安徽博物院新馆、省图书馆新馆项目可研等前期工作。
文艺创作,力推精品
“搞创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视察时说。
过去的一年里,安徽省文化艺术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生产更加丰富、活跃。去年,安徽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文化惠民宗旨,创新举办了第十一届省艺术节,在合肥主会场及芜湖、亳州等7个分会场举行新剧目汇演,推出了48台新创剧目,举办了中青年戏曲演员才艺展示等活动,推出了舞剧《大禹》等一批精彩剧目。
聚焦中国梦、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主题,安庆、宿州、滁州等地组织创作了《大清名相》《雷池清波》《风涌大运河》《弃官寻母》等一批反映廉政、诚信题材的剧目,在全省展演,受到群众好评。阜阳淮河琴书《轧狗风波》获第十七届文化部群星奖,成为全国20个获奖剧目之一;蚌埠泗州戏《绿皮火车》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银奖”。
与此同时,一些市县抓创作、抓演出的水平大幅提升,院团综合实力也在锻炼中得到提高。安徽省加大民营艺术院团扶持力度,评定“百佳院团”76家,资助新创一批大戏、小戏。同时,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各地各单位共谋划编制项目319个、初选入围76个、获得扶持29个,基金申报对艺术创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显现。
今年,安徽省将围绕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建军9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好重大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同时,紧扣脱贫攻坚、美丽乡村、诚信廉政、安徽好人等现实题材,重点规划、组织创作一批文艺作品,讲好身边故事,弘扬正能量。
遗产保护,不惜重金
黄山市是明清徽商故里、徽文化发源地,该市100多个古村落有古民居6462幢,其中有西递宏村等世界文化遗产地,68个中国传统村落。目前,黄山市已完成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整体空间环境和特色风貌,合理地引导开发利用;按照文化体验、乡村体验、休闲度假、摄影绘画、文化创意、农业生态等18种类型进行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一幢一策”,使每个古村落、每幢古民居实现最佳形式的保护和最高效益的利用。过去的五年间,黄山市通过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金,累计投入70亿元,对空间形态类116处、单体建筑12类3358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打造事业、产业19类1114处新型业态。
去年,全省编制、申报、争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111个、专项补助资金近3亿元。大运河安徽段保护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含山凌家滩、凤阳明中都城国家大遗址公园加快建设。徽州区呈坎村、泾县黄田村文物保护样板工程扎实推进。同时,安徽省还完成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100余万件(套)文物的登记、数据采集和上报。
安徽省还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大别山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十三五”规划重点保护片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改扩建顺利推进。
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今年安徽省将积极谋划开展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启动第八批省保单位申报。加快推进传统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小镇、街区。
记者武鹏刘媛媛通讯员解琛熊伟张勇文/摄
新闻推荐
市区“五联疫苗”已到货 本周将陆续下发 此次采购量少,不能完全满足市区接种需求,三县还得再等等
4月19日,本报对最近不少家长关心的“五联疫苗”断供一事进行报道后,引起了市疾控部门的高度关注。24日上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工作人员称,按照国家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含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含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