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 凝聚“乡贤”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当涂县黄池镇西河村:
凝聚“乡贤”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下了青山河大埂,一条“连心路”宛如轻盈的飘带串起西河村东西两端。一处树荫下,三五村民正坐在一起唠家常。旁边的健身小广场上,还配有一座冲水式公厕。说起路和公厕,西河村村民都会提到刘兵龙。“花了不少钱,人真不错,致富不忘乡邻!”
今年47岁的刘兵龙,是土生土长的西河村人,年少时外出闯荡,多年拼搏,创下一份事业。致富后,刘兵龙不忘家乡,修路、建公厕、流转100亩地种植蔬菜、成立公司,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在西河村还有很多像刘兵龙这样的乡贤,致富不忘桑梓情,倾情献力报家乡。也正是在“刘兵龙”们的参与努力下,西河村的乡村振兴道路也越走越宽阔。
“对家乡,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5月9日,周日。下午3点多,刘兵龙带着爱人开车回到西河村。将车停在停车场,走过十多米的水泥路,进入一农家小院。
这里是“官圩人家”,位于西河村的一家民宿,白墙红瓦,水波荡漾,江南水乡的简朴风格。这里原本是刘兵龙的家,4年前,西河村谋划把村里闲置的房屋利用起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刘兵龙二话没说将自家老屋腾出来,交给村集体办起了民宿。
在刘兵龙的记忆里,小时候西河村很穷,初中毕业后,他就和村里小伙伴一起外出打工。凭着踏实肯干、不服输的闯劲,2006年,刘兵龙和他人合伙在芜湖创办了一家餐饮品牌,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鼎盛时期,刘兵龙的餐饮店达到30多家分店,遍布安徽省内多座城市。
“一个人富裕不是小康,我的根在西河,我就想多为村里出点力,拉上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2016年,刘兵龙自掏腰包20多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后来又花7万多元,为村民们修建了一座冲水式公厕。为了带动村民就业提高收入,他又流转了100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基地。
“我想扩大瓜蒌种植基地,可手头又没有多余资金……”今年春节期间,刘兵龙回乡过年,从小一起长大的沈佐强找到他,说出自己的苦恼。“在农村做事情,就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今年3月份,刘兵龙等人合伙注册了“马鞍山三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在西河村挂牌成立,公司涵盖瓜蒌种植、民宿和一家“爱心超市”。“对家乡,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刘兵龙说道。
“土博士”义务为村民“传经送宝”
5月10日早上6时,78岁的冯志亮便来到自家果园,拿出一个塑料桶,将保果药和水按照配比调制好。
“现在还有露水,不是上药的最好时机。”摸了摸刚开出的葡萄花,冯志亮说道,“葡萄园里90%以上的葡萄都开花了,正是保果的好时期。”
冯志亮的果园占地十亩,品种丰富,有葡萄、桃子,还有李子和枇杷。别看冯志亮的果园种植面积不大,但他的种植技术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村民们都喜欢称呼他为“土博士”。“我在西河村生活了一辈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搞种植,刚开始啥也不懂,就买书自学,遇到难题就向技术人员请教,然后实践、总结。”掌握了种植技术后,遇到村民上门求教,冯志亮也是毫无保留地传授。
2017年开始,村民邓立华和丈夫承包了50亩地种植桃子。随着桃树的生长,问题也随之而来,桃树叶子出现了焦黄的症状,刚挂果的桃子也出现了白色斑点。
邓立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冯志亮,立即给他打去了电话。在冯志亮的指导下,邓立华家的桃树园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状态。直到今天,只要遇到种植上的难题,邓立华第一个想到的人还是冯志亮。“冯师傅人好、技术好,指导我们种植技术,很有耐心,而且从来不收一分钱费用。”“为乡亲们干点实事,和大家一起努力,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冯志亮的想法简单而纯粹。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兴旺才能撑起乡村振兴“欣欣向荣”。在西河村村支部书记张庆华眼里,乡贤是西河村的宝贵资源。“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中,我们着力打好‘亲情牌’,让乡贤队伍不断丰富和壮大,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强农、富民、美村’为目标,进一步发挥好乡贤的桥梁、智库和榜样作用,让村民们日子越过越甜,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张庆华告诉记者。
记者 陈敏娟 刘明培 董全喜 唐焱
新闻推荐
当涂反电诈宣传联盟成立现场集中退赃返赃60余万元本报讯(记者吴黎明通讯员苏阳卫学超顾守萍)5月9日上午,当涂县公安局举行“...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