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蟹跨江越淮拔穷根 记者 吴黎明

马鞍山日报 2020-11-22 02:24 大字

当涂蟹跨江越淮拔穷根

记者 吴黎明

金灿灿的晚稻即将开镰,稻田四周的环形沟里是黄满膏肥的河蟹。金秋时节,在位于黄淮海平原南端的沱河岸边,如今的泗县丁湖镇樊集村是一幅“稻田里面河蟹捞”的丰收景象。

“这叫稻虾蟹连作共生绿色种养模式,每亩地年综合纯收入4500元。”年轻的村民丁宗保告诉记者,村子虽在沱河边,但水产养殖业长期徘徊在粗放阶段,资源优势变不了效益优势,还戴上贫困村的帽子。从2017年起,因县域结对帮扶,来自长江南岸的当涂县送来优质蟹苗和养殖技术,从此,大家有了拔穷根的好产业。

“乌溪蟹苗是友谊使者,更是致富种子。”泗县丁湖镇人大主席娄德志清楚地记得,那是2017年11月24日,在当涂县泗县县域结对帮扶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有“中国优质河蟹苗种第一镇”之称的乌溪镇到丁湖镇开展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双方商定,以河蟹养殖为突破口,由乌溪镇免费提供600公斤优质蟹苗,在樊集村开辟50亩示范养殖基地,并提供相配套的河蟹生态养殖、蟹稻共作、虾稻连作技术。同时,援助必要的配套资金。

于是,当涂蟹苗北上扶贫的故事开始上演,在樊集村引发了一场“产业革命”。丁宗保原来在外打工,看到当涂蟹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于2018年下半年回村流转土地300多亩开始创业,采取稻虾蟹连作共生绿色种养模式。蟹苗用的是乌溪镇七房村培育的优质蟹苗,养殖技术用的是以“种草、投螺、稀放、配养”为核心的河蟹养殖“当涂模式”。去年底,掰着指头算算账,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稻子亩产400公斤,不施农药化肥,加工成大米,每公斤卖上了10元的好价格,亩均纯收入1000元;龙虾亩产75公斤,亩均纯收入1500元;河蟹亩产50公斤,亩均纯收入2000元。今年3月,新一轮放养开始,正好遇上疫情,一时交通受阻,当涂县立即开辟蟹苗绿色通道,丁宗保花了3万多元,从当涂七房村买回500公斤蟹苗放养,由于放养及时,加之养殖技术更加成熟,今年收成比去年还要好。

11月12日,来自当涂县农业农村局的水产专家在泗县丁湖镇樊集村为养殖户们上了一场养殖技术培训课,到场的养殖户有40多人,台上讲得认真,台下听得入迷,课后的互动环节有问有答,气氛热烈。说到当涂蟹给村民们带来的新变化,养殖户丁宗风说:“以前在别处买蟹苗,个体只能长到二两多,用了当涂蟹苗,个体能长到三四两。”年过五旬的丁修宏原来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将家里的农田流转给养殖户规模生产后,每年有1.6万元流转费,再被返聘当农工,又有了1.2万元的劳务收入,全家用一年时间就脱了贫。

“良种是授人以鱼,技术是授人以渔,这样的结对帮扶最实在。”泗县丁湖镇樊集村党支部书记樊伟才深有感触地说,目前,全村养殖面积已达到2000多亩。因为稻虾蟹连作产业的崛起,全村已有153户535人脱贫,剩下的5户12人今年可望脱贫。“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是,打造万亩稻虾蟹连作共生绿色种养示范区,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产业不大,品牌不强,我们的这只蟹就“爬”得慢,在竞争中落到后面 “养大蟹” 更要做“大产业”

“过了国庆价格一度跌得厉害,但是近期又在稳步上涨”全省河蟹产量预计与常年持平,市场价格呈“两头翘”态势深秋,菊花盛放,到...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