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太平腔”引发学界关注 学者认为“太平腔”对全国许多地方戏腔、民歌有影响
“采茶灯”开戏前要“跳马”
“采茶灯”戏服
“采茶灯”词
当涂“太平腔”引发学界关注
学者认为“太平腔”对全国许多地方戏腔、民歌有影响
文图/记者 吴黎明
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黄河之声》杂志于2020年第17期刊发学术论文,以《古老声腔——太平腔研究》为题,对当涂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进行研究发现,“太平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太平腔”的诞生有着特定的历史、人文等背景渊源;“太平腔”如今在姑孰大地上依旧传承。
外地人所说的“太平腔”,其实就是今天当涂人自己俗称的“采茶灯”,当涂民歌也深受其影响。日前,记者就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采访了该篇论文作者施长斌。
1
“太平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
“太平腔”是产生于古太平州(路、府)——今当涂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
早在明代,戏曲大家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就曾有这样的说法:“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这里的“池、太”就是“池州府”和“太平府”的代称。明末清初,池州人刘廷銮在《五石瓠》中曾提到“流离中随太平府优人逃”。其中的“太平府优人”,就指的是太平府唱戏的人。清代末年、民国初期,戏曲、文学研究专家叶德均在《戏曲小说丛考》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太平腔是产生于太平府,而非其它太平县。”
当涂,是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富庶。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朝廷在此设太平州,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当涂县城——姑孰,就是太平州州治所在地。元代改太平路,明清改太平府,治所、辖域不变。由此,姑孰城,宋代之后又被称为“太平城”,“太平”也演变成为当涂的代称了。
宋元起,直至明清时代,我国各种戏曲声腔不断涌现。其中,诞生于当涂周边,带有当涂区域特色的戏曲声腔,就被称之为“太平腔”了。这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戏曲声腔之一。
从古代《破窑记》等“太平腔”代表性传统剧目,以及现今作为“太平腔”遗存的当涂“采茶灯”戏曲曲调来看,“太平腔”充分体现了高腔、清唱、帮腔、滚唱和道白的特征。太平腔的部分曲调还与地方民歌一致,与当涂民歌及地方歌舞存在着较深的历史渊源。
2
“太平腔”在南宋已经广为流传
我国早期的几大戏曲声腔基本都形成于元末明初,清代达到鼎盛,出现了15种声腔。关于“太平腔”的形成年代,历史学家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的“南曲”词条说:“南曲海盐腔始于澉浦提举杨氏,昆山腔始邑人魏良辅,并见《枣林杂俎》。按,又有太平腔,未知所始。”
早在宋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陈著,景定元年(1260年)曾任白鹭书院(紧临太平府的南京西南)山长时,就在《别龄叟八句》里写道:“翠竹黄花曲曲香。中间犹有太平腔。”——诗中明确提到了作为戏曲声腔的“太平腔”。也就是说,至少作为曲调的“太平腔”在南宋已经广为流传。
明代早期,成化年间慈溪人扬子器在《早朝诗》诗中写道:“参差台殿接烟霄,履舄交加万国朝。门上优伶呈法曲,太平腔板合鸾箫。”从这首诗文中明显可以看出,至少扬子器所生活的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太平腔”作为戏曲声腔,当时已经非常兴盛,并且已经成为朝堂、宫廷之上戏曲演出的主旋律。
3
“太平腔”影响广泛而深远
外地人所说的“太平腔”,其实就是今天当涂人自己俗称的“采茶灯”。
明代胡文焕在《群音类选》中对戏曲声腔“诸腔类”注明说:“如弋阳、青阳、太平、四平等腔是也。”很显然,这是胡文焕笔下最著名的“四大”古老戏曲声腔。当今学者流沙在《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中说:“明代‘太平腔’流传地域除皖南以外,还有杭州、松江、上海等地,向北还曾到洛阳。”可见,当时的“太平腔”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清代,徽班进京,最终形成国粹——京剧。当年“太平腔”戏班也是主力徽班之一参与其中,“四大徽班”当中的“四喜班”就是“太平腔”的典型代表。京剧陶谦《让徐州》、花云《战太平》、常遇春《三打采石矶》及伍子胥《过昭关》、《霸王别姬》等著名曲目,都与当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京剧与“太平腔”的历史渊源。
太平腔除对昆曲、诸腔、京剧有影响外,还对越剧、民歌等其他音乐戏曲产生了影响。如今中国的许多地方戏腔、民歌中都有“太平板”“太平腔”的影子。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上海的华东越剧院选派了十几位戏曲工作者,来当涂“松塘圩”采风,把至今仍在传承的“太平腔”戏曲——俗称“采茶灯”《同窗记·十里相送》等曲目,采编成越剧《双蝴蝶》,并搬上了舞台、银幕。黄梅戏《天仙配》也是“采茶灯”传统剧目,取材于当涂丹阳镇周边的民间传说故事——“七仙女三下凡”。
新闻推荐
金色的秋天当涂县黄池中心学校401班刘雨晨指导老师肖婷婷秋天是金色的。看!石榴在枝头笑,苹果压弯了树枝,一颗颗红玛瑙挂满...
当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当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