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生态福地、智造名城” 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王伟和海思达机器人产品。记者 余齐斌 摄
谢勇在进行芯片产品的生产操作。记者 刘挺 摄
王根保所在的九华村生态环境大变样。记者 涂慧民 摄
蔡小花(中)在和其他上岸渔民整理渔网。记者 慕继平 摄
廖嵩隆(左二)在水利工程现场查看施工情况。记者 邓婷婷 摄
张明伟在拍摄城市风光。记者 王文生 摄
桑旭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见习记者 任德玲 摄
经过大力整治,如今,行走在长江马鞍山段,抬眼望去,林绿山青,天蓝水碧,皆是一幅山水相依、绿色宜居的生态画卷;放眼未来,一道整体协调、生态优美的“滨江绿色风景线”正款款而来。(资料图片)
2018年7月31日,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提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一年多来,尤其是2019年,全市上下以一往无前的魄力深化改革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环境治理,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扩大对外开放,全市城乡巨变,在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智造名城”道路上加速前行。而这里面,少不了马鞍山市广大的建设者和守护者的辛劳和汗水。他们在2019年有哪些奋斗故事,2020年又有哪些美好期许。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 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数据分析员 桑旭
当好“环保管家” 为打造“生态福地”贡献力量
“假如地球上连一滴纯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那我们挣再多的钱也于事无补。”对于桑旭这位90后“环保人”来说,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助力马鞍山生态建设,他感到十分庆幸。
进入秋冬大气攻坚期以来,每一天的空气质量都牵动着桑旭的心。因为“马鞍山市空气质量分析及研判日报”和“马鞍山环境空气质量态势分析周报”,正是出自他的手中。作为马鞍山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的一名数据分析人员,桑旭每天都在紧张忙碌着。
“重污染天气下,日间每隔1小时就要发布一次空气质量数据情况和研判分析。”在桑旭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状态,“没有什么上下班的概念,回家了也要通过手机实时监测数据。”
监测、分析、判断、建议……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马鞍山空气质量,一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发生异常,桑旭要立即进行大气数据“研判”,发布预警预判信息。
所谓大气数据“研判”,通俗地说,就是空气质量变差、PM2.5升高时,要追本溯源。分析是气象条件、污染传输,还是本地排放,以此发布预警、预判信息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引入大气网格化监测平台、雷达探测、车载走航等高科技“环保管家”,通过大气数据“研判”,实现精准治气,从源头上进行精准定位,为一方蓝天“网”住扬起的飞尘,为“马鞍山蓝”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希望‘马鞍山蓝’常现。”新年伊始,桑旭的新年愿景也总与生态环境有关,“我要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增强数据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找准源头。当好一名‘环保管家’,为打造‘生态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见习记者任德玲
■ 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负责人 廖嵩隆
让更多利国惠民的水利工程落地马鞍山
寒冬时节,长江水位低,正是加固堤防、施工治理的好时候。自打冬季施工进度加快,隔上几天,廖嵩隆就会来到长江马鞍山段二期整治工程现场走上一遭。作为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中心负责人,他更多的是负责前期工程设计、方案制定等工作,但来到现场,查看工程进度、协调技术难题,“总是放心一些”。
兴水利,保安澜。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通过抛石护坡护脚护底、生态砼锁块护坡等工程,维护马鞍山河段河势和岸坡稳定,保障地区防洪安全、岸线利用、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但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长江生态造成短期影响,这也成为廖嵩隆颇为忧心的事。除了前期规划中增加了增殖放流、抛投人工鱼巢砖、栽植湿生植物等生态补偿措施,“也要根据施工实践来调整方案,力求减少生态影响,切实将长江大保护落到实处。”他说。
2019年,市委、市政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慈湖河治理、黑臭水体治理、长江岸线治理等一批工程项目实施,廖嵩隆也迅速投身其中,为水利治理工程增添更多科学保“绿”之策。慈湖河中段综合治理过程中,秉持综合治水、生态治河理念,通过源头截污、改善水质;提升功能、防洪排涝;绿化美化、生态造景,打造出一派鸟飞鱼跃、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秀美景象;长江市区段堤顶道路整治工程,克服各种困难,如期打通和完善了长江东侧28.4公里堤岸堤顶道路,提升了沿江景观绿化,增设了附属设施等。
2020年,长江马鞍山河段二期整治工程进入关键阶段,廖嵩隆的目光依旧聚焦于此。同时,他还将继续以绿色发展的理念、科学严谨的态度规划谋划项目,让更多利国惠民的水利工程落地马鞍山,为打造“生态福地”提供水利基础和保障。记者邓婷婷
■ 雨山区九华村村民 王根保
享受生态建设福利 家园蝶变幸福满满
八段沟水系位于雨山区采石街道九华村境内。两年前,这里还顶着“脏乱差”的帽子,附近居民纷纷摇头。两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整治,八段沟水系沿线生态环境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这里的新标签。
从小就生活在九华村的村民王根保,今年已68岁,在他的记忆中,家乡从未像现在这样美过。2019年12月30日10时许,王根保和老伴正在家门口的小花园里晒着太阳。王根保的家位于村头第一家。从红砖瓦房到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对于王根保来说,家里和村周围生活环境变化太大了。“以前村子周边‘小乱污’企业东一个西一个,八段沟水系污水严重,虫蝇满天飞,不少村民都到城里买了房。现在厂子全拆掉了,八段沟整治好了,村子卫生搞好了,大家也都不愿意走了。”王根保告诉记者,近两年,马鞍山市沿江地区生态环境和市容市貌变化太大了,尤其是自2019年5月中旬以来,政府对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后,“‘脏乱差’没有了,村里道路和下水道新修了、河塘清淤了、房屋出新了,沟渠死水变成活水,绿化也越来越多了,连家里的旱厕都换成了抽水马桶,再也不臭了。看着村里大街小巷干干净净的,心里很舒服。”说起九华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根保幸福满满。
王根保还告诉记者,自退休后,他一直都在家待着。直到今年市里开始着力开展长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后,他才正式“出山”,担任村义务巡逻员和协调员。王根保希望,新的一年,村里的美好生活环境能这样一直保持下去,他和家人也会尽力去维护好这得来不易的好环境。
记者涂慧民
■ 博望区上岸渔民 蔡小花
上岸发展水产养殖 未来生活会更好
2019年12月20日,见到蔡小花时,他和几位合伙人正在对承包的水面进行清塘消毒。“上岸一年多,我和几位同时上岸的渔民兄弟合伙承包了200多亩水面养殖螃蟹和龙虾,虽然今年的龙虾和螃蟹价格比去年下跌不少,但收成还算不错。明年准备大干,争取收成比今年翻上一番。”蔡小花告诉记者。
蔡小花今年45岁,其家族在石臼湖捕鱼为生至少有五代人了。国家实行退渔还湖渔民上岸政策后,蔡小花一家响应政府号召,将自家的2条住家船和7条生产船先后拆除上岸。因为岸上没有住房,政府给他一家5口人提供了一套安置房、一套公租房。蔡小花一家世代捕鱼,除了捕鱼啥也不会,上岸后怎么办?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联合其他3位上岸渔民不等不靠,自筹资金60多万元,流转了博望区小花津境内的210亩水面搞起了养殖,专门养殖龙虾和螃蟹。蔡小花和3位伙伴到溧水、高淳、当涂等地取经,区农业农村水利部门也给予了技术上的帮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收成还不错,不仅将投资的钱全部赚了回来,还略有盈余。
初战告捷,蔡小花和他的伙伴们受到了鼓舞。明年,他们4位合伙人计划通过向亲友借款和政府创业贴息贷款等方式,再投入100多万元,搞精养殖,再吸收十几位上岸渔民帮工,把龙虾和螃蟹养殖搞成产业,带动上岸渔民快速转型。蔡小花说,渔民捕鱼风险大、收入低,因为流动性大还影响后代的上学等问题,上岸后,通过政府的帮扶,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从博望区石臼湖管理处了解到,在博望区近3000名上岸渔民中有1100多名有劳动能力,截至目前,在政府的多方帮助下,走上创业道路的占到了有就业能力上岸渔民的一多半,上岸渔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记者 慕继平 通讯员 陶健 许竹
■ 城市风光摄影师 张明伟
用镜头把“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表现得更美
见到张明伟时,他正忙着在电脑上整理照片。
“2019年拍摄的马鞍山城市风光照片有几千幅,这是从中精选出的100幅。”看着电脑里的数码照片,张明伟满脸笑意:“这些照片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让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蓝天白云、绿草鲜花以及GDP、PM2.5这些数据,还有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保观念的改变。满满的幸福感总能激发我的摄影灵感。”
“近年来,马鞍山日新月异,但到底变化有多大,人们光凭记忆,很难获得直观感受。”爱好摄影的张明伟认为,图片所具备的直观性,更能唤起人们的回忆,激发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几年来,他常常背着相机,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城区20层以上的高楼他几乎爬遍了。后来有了无人机,给他带来了更多乐趣。长江大桥、沿江风光带、慈湖河畔、雨山湖公园、金鹰广场、高铁车站等重要的节点,都被他捕捉在镜头里。“最喜欢傍晚时分站在高楼顶,看着城区夕阳西下,华灯初上。那时的城市,时光被柔和的光线无限延伸,带着暖暖的意蕴和醉人色调,悠远而又悠长。”他用相机记录着马鞍山的变化,不知不觉中,自己也越来越爱上这座城。他本人也由一个摄影人慢慢向城市记录者转变。
“2019年,镜头里的城市,蓝天越来越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还经常出现晚霞、彩虹,时不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张明伟说:他用相机记录下的这些“惊喜”多次见诸媒体。他觉得,这些照片再过些年就是历史,这是城市的变迁史。
“相信马鞍山一定会更加美好。”谈及2020年,张明伟充满期待,“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把镜头对准马鞍山,把这座‘生态福地、智造名城’表现得更美。”
记者王文生
■ 安徽省亚威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小平
让“马鞍山智造”在国内外市场叫得更响
“今年我们的高端数控机床销售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采取全面开花、分散风险的市场策略,在国际贸易形势持续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公司实现外贸增长75%,销售增长20%。”日前,安徽省亚威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平欣喜地表示,亚威机床从一家名不经传的内贸小企业成长为现在的外贸型企业,靠质量、技术和诚信走出自己的路子。
2019年,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亚威机床通过对国际高端数控装备市场的研究,决定在巩固老客户的同时,向五大洲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同时开展电子商务,短短一年在原先销售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多个国家。亚威机床从未踏进过日本的大门,2019年8月,一家日本有名的智造企业需要一种特种机床,在了解到博望的机床产业威名后,专程赶到博望区考察;在对博望区机床生产企业了解后,锁定了亚威。在使用了亚威机床后,日本客商再次来到亚威,要求成为亚威机床在日本的总代理商。
一直以来,亚威机床自定的质量标准高于国标,在外贸出口上又以欧美标准生产,机床质量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防止“盛德”商标在别国被抢注,亚威机床先后在26个国家注册了“盛德”商标,从而保护了知识产权。从2006年出口第一台液压板料折弯机床到西欧,10多年来,亚威机床被销售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打响了“马鞍山智造”名声。
亚威的发展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支持。“在出口贸易的关键期,博望区税务局把税收优惠政策送上门,2019年亚威享受出口退税200.92万元,免抵优惠13.13万元。”张小平表示,“2020年,亚威将继续走线下线上两条腿外贸的路子,预计外贸出口在2019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 记者 慕继平 通讯员 王旭 许竹
■ 安徽省东科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 谢勇
不懈创“芯” 勇攀行业“智”高点
“2019年,东科造的电源管理芯片销量达3亿多只,产值同比增长30%以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岁末年终,在谈到企业发展情况时,安徽省东科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勇颇感自豪。
亮丽业绩的取得,得益于坚持不懈的创新。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集芯片设计、自主封装与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2009年成立以来,谢勇带领团队深耕“方寸之间”,让电源管理芯片性能不仅跻身国内一流,更可媲美国际主流。
“在竞争激烈的芯片领域,不创新就等于被淘汰。”谢勇说,为实现从“并跑”到“领跑”,公司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在2019年完成了第三代电源管理芯片的研发工作,目前已成功拿出样品,实现了公司在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
“和硅系列电源管理芯片不同,第三代产品使用的是氮化镓(GaN)材料,具有性能更好、效率更高、体积更小等优势。”谢勇说,通过和北京大学、上海工研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第三代产品的核心技术难题已全部攻克,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通过测试,新产品的用电效率从之前的75%提升至90%以上,体积缩小60%以上,将可大量替代现有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拿出样品只是第一步,尽快实现产业化更为关键。“目前全球同类企业都在对此技术进行攻关。我们也正在针对工艺流程进行进一步改进优化,不断提高新产品的可靠性和优良率。”谢勇表示,“新的一年,我们将全力冲刺,将第三代氮化镓半导体电源管理芯片推向市场,成为全国首家可批量生产此类产品的芯片企业,站上电源管理芯片技术的全新‘智’高点,为马鞍山智造、中国智造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 刘挺 通讯员 张效彬
■ 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伟:
加大研发投入 在产品做精做细上下功夫
“从年初开局不利,到调整思路,直至年底实现销售稳步增长,海思达2019年的奋斗故事可以说是低开高走,跌宕起伏,增强了我们发展壮大的信心。”日前,安徽海思达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
位于慈湖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海思达,是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半数以上,2017年即研发成功核电行业生产和测试用机器人、上海崇明岛水培蔬菜种植机器人等,均为全国第一;所研发的“六轴双臂视觉引导协作型机器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但从2018年下半年起,机器人行业市场下滑,海思达遇到了研发人员流失、订单下降等困难。面对困境,海思达收缩战线,集中力量,把白酒行业、教育教学领域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
据悉,在白酒行业,海思达继续与古井集团加强合作,获得白酒智能化生产线订单;获得了酒鬼酒自动装盒装箱项目、洋河集团商标自动检测项目及金种子酒业、四特酒业等订单。在教育实训设备领域,海思达获得了新华学院、湘闽皖多家职业学院订单,还获得航天领域、民爆领域射孔弹自动装填设备等订单。2019年实现销售1300万元,同比增长26%,经营业绩好于预期。
展望2020年,王伟表示,为助力“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海思达将在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继续主打白酒、教育教学领域,在做精做细和提高盈利能力上下功夫。据悉,海思达目前正在与酒鬼酒、洋河集团等洽谈自动化生产线项目,与其他白酒企业也在接触中。“保守估计,2020年光白酒行业的订单就不会低于1200万元,如进展顺利有望达到2000万元。”王伟充满信心,微笑而言。记者 余齐斌 通讯员 邱雪
■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现场主管 赵坡
最大程度提高通关保障水平和效率
赵坡是马鞍山综合保税区现场主管,主要负责综合保税区交通疏导和卡口车辆进出管理工作,协助海关管理现场。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是安徽省唯一一个区港联动的综合保税区,于2016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是安徽省继合肥、芜湖后第三个获批的综合保税区。马鞍山综合保税区自2018年6月13日封关运行以来,赵坡全程参与了海关金关二期系统测试、上线启动工作。通过这一系统,企业经办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完成整个审批程序,大大提升了企业通关效率,节约了通关成本。
赵坡在工作中深知树立平台形象的重要性,他经常与海关、企业沟通衔接相关业务。他告诉记者,在海关金关二期系统前期测试阶段,马鞍山综合保税区为完善场站平台管理,他和同事被多次分批派送到苏州、南京等地的综合保税区,学习借鉴场站运营经验,曾先后参与拟定了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场站收费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仓库、卡口管理制度及业务操作流程等系列模块,并不定期拜访客户和数据分析,动态了解企业需求,在通关过程中给予相关流程解读。
从陌生到熟练,赵坡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异常处理经验,并摸索建立出一套适合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实际的工作规范体系。在赵坡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下,马鞍山综合保税区封关一年多来,共完成进出综合保税区过卡车辆519票2302辆车次,3家保税加工企业相继落地投产。
回顾2019年参与综合保税区场站建设和运营工作,赵坡收获颇多。展望2020年,他希望更好地开拓创新、精准服务,在配合海关对货物进行有效监管的同时,最大程度提高通关保障水平和效率,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记者 高文亮通讯员 丁刘彬
■ 马鞍山市金色田园休闲农业产业园董事长 曹宜山
投资亿元回乡兴农 不计回报只为乡亲
放眼望去,一个昔日凋敝的村庄像放大了的江南园林,开始了美丽蝶变。“是曹宜山办的田园综合体改变了这一切。”当涂县护河镇兴禾村村民们一致说道。
曹宜山在兴禾村土生土长,后来拎着一把瓦刀闯世界,在城里办起了建安公司,实现成功创业。在外建起一幢幢高楼大厦,回村看到的却是满目凋敝,心里很不是滋味。2015年,他做出了一个不计回报的决定,回村创办田园综合体,将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作为根本原则,提升农民生产生活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条件。
项目注册为金色田园休闲农业产业园,流转土地5000亩,计划投资2.6亿元建设。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项目一期、二期建设,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建成六大功能区,分别是农业景观、休闲娱乐、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副产品销售、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实现了农业景观化、村庄景区化。如今,金色田园休闲农业产业园已成为长三角市民“打卡水乡”的优选旅游目的地。
曹宜山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深耕田园综合体,融合一二三次产业。他正着手开发荷叶茶、莲子酒及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打造二次产业,打通产业融合全链条。其综合体先后荣获国家3A级景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
农民除享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费用、国家粮食补贴之外,还可以参与产业园建设,从中获取劳动报酬。公司为周边百姓提供了12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3万元以上,并带动了周边的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一系列产业以及本地的农副产品销售,发展了多家农家乐。
记者 吴黎明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自今年10月《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签订以来,两地共同谋划、加速推进,始终保持着快节...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