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门” 马鞍山市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马钢轨道交通
市科创中心孵化企业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安徽欢颜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机器人赴德国参展
易锐(马鞍山)光电集成基地项目投产
宁马科创园
创新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2018年4月,马鞍山市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开启了创新发展新篇章。全市紧扣“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城市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马鞍山市创新竞争力在全国274个城市中综合排名第67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8.4%。以创新驱动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精彩画卷在马鞍山全面展开。
文/图 记者 吴天祥
通讯员 王亚夫
聚焦第一动力持续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今年以来,马鞍山人不断激发创新禀赋,唱响创新主旋律,让创新成为“生态福地、智造名城”建设的第一驱动力,成为这座城市最显眼的标志、最靓丽的名片。
“三个培育”做强创新主体。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唯有持续做强创新主体,才能不断释放创新潜力。今年以来,马鞍山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研发机构,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1-7月,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86家,居全省第3位,通过省评审172家,通过率92.47%,居全省第1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48个百分点;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306家。新培育市科技“小巨人”后备企业67家,累计认定企业245家,累计发放委托贷款资金2.99亿元。出台《马鞍山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试行)》,认定中科(马鞍山)新材料科创园公司、马鞍山市安工大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新型研发机构7家。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3家。马钢“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可行性方案通过省科技厅论证。
“三个融合”做实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马鞍山市积极推动校地校企融合、宁马科技创新融合、长三角区域创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1-7月,全市认定登记技术交易合同181项,交易额5.36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6件,居全省第3位。积极对接南京、合肥等地科技创新资源,务实推进宁马科技一体化,与江苏省产权技术交易市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团参加安徽省创新馆开馆暨第二届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南京创新周”等各类创新活动。各载体全方位推进大院大所合作,补齐创新短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当涂县经开区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当涂经济开发区分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与郑蒲港新区共建“南京邮电大学马鞍山技术转移中心”,慈湖高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设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
“三个强化”做优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今年以来,马鞍山市不断强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服务加持等有效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潜能。出台促进制造业及建筑业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强“桥头堡”当好“排头兵”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配套出台亩均效益评价、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等6项政策措施,以亩均效益为“指挥棒”,倒逼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企业凝练“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45项、长三角一体化重大平台项目7项,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3项,争取资金1610万元。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工作,走访服务企业450余家;开展政策宣讲培训77次;征集科技要素对接项目近80项,正式签约15项,达成意向协议20项,涉及资金总额5400余万元。
聚焦第一要务转换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当前,马鞍山市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一个必须跨越的关口。马鞍山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千方百计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动力源,产业是着力点。今年以来,马鞍山市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渐绽放崭新图景,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1-7月,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战新产业工业项目151个,总投资441.6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战新产业项目82个,总投资213.12亿元。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较上年提升4.5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18.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2.1%,较上年提升1个百分点。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材料和新材料产业的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0.2%和2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7%。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税收5亿元。
提升创新载体功能,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开发园区是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各类载体主动对接长三角科创资源,优化升级主导产业,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取得积极进展。慈湖高新区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57位。马鞍山经开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园区,北京交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马鞍山)轨道交通分院稳步推进。郑蒲港新区立足自身优势,加快推进马鞍山南大高新技术研究院建设,主动承接半导体封装测试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转移,龙芯微、三优光电等一批半导体企业落户投产,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博望高新区与南京江宁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签订《关于建立区域科技联动发展的合作协议》,将博望区纳入江宁科技云服务范围。当涂县被列为首批省级创新型县,雨山区启动创新型城区建设。
聚焦第一资源广聚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今年以来,马鞍山市坚持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量,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广聚创新创业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位推动凝聚人才工作合力。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不移走人才兴市之路,调整充实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修订完善《马鞍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印发年度全市人才工作要点,分解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硬化量化指标设置,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全市上下抓人才工作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紧贴实际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修订了《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引进青年人才的补贴标准,给予提标提档;实行有保有限,对列入“倒逼整治类企业”不予奖补;增加企业定向培养员工和促进大学生实习的奖补条款;降低企业柔性引才奖补门槛,加强对新兴主导产业专题研究咨询的支持;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三种补贴方式进行了整合;将引进人才的年薪收入,作为人才认定的一项市场化衡量标准等,使人才政策指向更加精准。针对马鞍山市教育、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难问题,制发了《马鞍山市教育人才引育实施办法》《马鞍山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育实施办法》。
分层分类实施人才重点工程。结合招商引资,实施招才引智,推进“诗城英才”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着力加强技工大市建设,新增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6711人,培训、引进技能人才3.1万多人。
精心谋划组织招才引智活动。市、县区联动,精心策划实施招才引智活动,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举办“马鞍山市(博望)第一届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人才(团队)全力招引,有4个获奖人才(团队)项目成功落地。组织“马鞍山企业高校行”活动,服务企业与高校大学生深度对接,共组织校园专场招聘活动46场,达成就业意向13527人。依托驻外招商机构,设立市外“招才引智工作站(点)”;筹建马鞍山籍大学生人才信息库,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建立4个青年人才工作站,加强与马鞍山籍大学生联系。举办 “全国互联网大会”“全国机器人大赛”“科技创客大赛”一系列活动,广泛集聚人才资源。
强化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组织开展“人才政策宣传月”活动,结合“四送一服”,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人才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基地。建立市县党政负责同志联系服务专家机制,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113名。以存量改建为主要形式,推进2400套人才公寓改造建设,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出台“马鞍山优才卡”管理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户籍随迁、医疗、旅游、交通等方面的优惠和便利。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刚刚闭幕的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下一步,马鞍山市将坚持把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占地五千亩的金色田园综合体,以优异的惠农富民特质,保护了农民就业创业权益;先天的生态建设特征,改善了农村生态...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