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块方砖记录薛氏家族百年变迁

肥东晨刊 2019-04-22 09:06 大字

○张集薛氏是薛仁贵的后代 ○祠堂里挂着薛仁贵的画像 ○祠堂内景 ○祠堂里有6块砖,上面记载着历次维修的时间 ○祠堂门口的石鼓已有几百年历史 ○房梁上的木雕雕刻着薛仁贵征战的故事□本刊记者赵杰

说起薛姓,人们自然会想到薛仁贵,甚至会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薛宝钗。

肥东的薛姓不少,在张集乡还有一处薛氏宗祠。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说一说有关肥东薛姓的故事。

薛氏兄弟情定合肥东乡

薛姓的起源有不少种说法。家族内比较认可的说法为“源于任姓”。据薛氏家谱记载:“薛”姓起源,主要有两支:其一相传出自黄帝。黄帝有25子,其中一子被赐姓任,传至溪仲,至夏朝初年,“禹”赐封溪仲为薛邑(今山东薛城),其子孙便在当地生息繁行。商朝初,溪仲裔孙仲虺任商汤左相,后被封为伯爵。经商至周,前后相传64世,他们一直是薛国的统治者。

“薛”姓的另一支,出自舜帝。相传舜帝裔孙陈胡公,于周朝初,被封于陈。传至陈完时,因国乱而奔于齐,改姓田氏。陈完的子孙后来在齐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家族,并最终夺取吕姓齐国的天下,建田姓齐国。战国时,陈完裔孙田文(即孟尝君)任齐国宰相,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子孙也在薛国发展繁衍。秦灭六国时,薛国与齐国一样被秦国灭掉,孟尝君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从此以封国之名“薛”为姓。

其实,薛姓在百家姓里排在第68位,全国范围内的人也不在少数。当今“薛”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境内,起初是沿着黄河向西迁徙,分布在高平、沛国、新蔡、河东等地,因而有河东郡之称,后来才走出黄河流域,迁往全国许多地方定居。

肥东薛姓人士是如何来到这里繁衍生息的?据族人透露:肥东薛姓的先祖,兄弟四人,即玉先公、兴二公、薛贵公、文聪公,是江西洪都府龙须位埂瓦布街右族人,始迁丹阳、再迁句容,后于明初洪武年间,除文聪公迁至章广定居外,其他三房均迁合肥梁园之东、石精桥之北的乐岁村居住(即永丰一带)。数百年来,薛氏家族以农为业,勤劳耕作,繁衍生息,世代相传。

六块方砖记录家族变迁

岁月变迁,当年薛氏祖先留下来的老物件,如今在肥东几乎销声匿迹。不过,在张集乡薛集村,仍有一处薛氏宗祠。通过祠堂内的一些老物件,仍可以感受到薛氏家族的数百年变迁。

据了解,薛氏宗祠建于明朝中后期,之后经历了六次重修、重建。直到如今,祠堂内仍保存着当年的六块方砖,每一块方砖都记录着一次祠堂的修建。

日前,记者来到薛氏宗祠。祠堂大门口摆放着一对老石鼓,一边石鼓上雕刻着龙凤神兽,另一边则刻着一个棋盘。当记者刚踏入薛氏宗祠时,便看到墙面上醒目的位置卡进去的六块方砖,方砖上的字迹十分明显:“康熙五十三年重建、乾隆四十六年重建、嘉庆十五年小修、道光二十六年重建、民国八年重建、二千零二年大修。”族人薛荣豹告诉记者:清朝的四次都是重修,祠堂在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民国八年,族人在祠堂原址上重建宗祠。直到2002年,祠堂已经十分破旧,族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又对祠堂进行了一次大修。

祠堂修好后,对于薛氏族人来说,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重修家谱。修谱寻根,这在中国民间流行已有几千年历史。尤其是明、清时期,修谱之风更为盛行。为摸清薛氏家族人口和分布情况,家族修谱调查人员奔赴滁州、定远、当涂、宣城、芜湖等市县,登记了1000多位薛氏子孙后代的名字。

新闻推荐

四个“聚力” 因势利导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活力

黄池镇下辖18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人口5.1万人。2018年,村级集体总收入2520.38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23.60万元,同比增收20%...

当涂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当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