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四十载 逐梦新时代 马鞍山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写(下篇)

马鞍山日报 2018-11-02 09:26 大字

马鞍山市迎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春风,与全国一道扬帆起航,勤劳智慧的马鞍山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搏击,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适应经济新常态,开启了“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马鞍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四十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马鞍山儿女的使命与荣光,四十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腾飞的传奇与梦想。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马鞍山市出台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扩张。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跻身于千亿元俱乐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保持全省首位,已接近长三角城市中等水平。

★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6.88亿元,列全省第9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78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8.09亿元,是1978年的252倍,跃居全省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攀升至75783.3元,是1978年的97倍。

★固定资产投资2255.72亿元,是1978年至2000年投资总量的6.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9.45亿元,较1978年的1.86亿元增长284倍。

马鞍山市以占全省2.89%的土地面积和3.25%的人口,贡献全省6.32%的生产总值和5.05%的财政收入,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支柱。

荣誉榜

马鞍山是中部首个,安徽省连续四次蝉联的全国文明城市;

同时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以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八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三连冠”等荣誉称号;

荣获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市、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等十多项国字号荣誉,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还在加快推进,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结构调整成效斐然多点支撑逐步形成

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0.9:65.3:13.8,呈“二、一、三”布局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布局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9:56.9:38.2

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4.4个百分点。

慈湖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示范园区、郑蒲港新区先后成立并快速发展,郑蒲港新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列入省政府直接调度的4个重点开发区之一。

当涂县连续三年跻身“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含山、和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元台阶。

2018年上半年,三县三区完成GDP692.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6.6%;三县三区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市49.2%,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郑蒲港新区和示范园区四大开发园区完成财政收入占全市17.7%。

商贸经济繁荣兴旺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0年的53.6亿增加到2010年的199.9亿元,10年翻了近两番。

★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6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4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8元,均位列全省首位。

2017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3.50亿元,是2012年的1.94倍,五年年均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跨过3个百亿元台阶,2013年突破300亿元,2015年突破400亿元大关,2017年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29.45亿元。

2017年旅游业总收入262.6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亿美元。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6.34万人次。

投资势头日益强劲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2013年12月31日,马鞍山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2015年12月6日,宁安高铁投入运营,马鞍山跨入高铁时代。

★合马高速、滁马高速相继投入运营。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高速公路建成

总里程达到196.5公里。

★郑蒲港铁路开工建设,九华路过江隧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成为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成运营,

智慧交通综合信息中心、公交电子站牌全部建成,智慧小区建设率先启动。

★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9.46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98平方米。

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马鞍山综合保税区成功获批,马鞍山口岸郑蒲港正式对国际船舶开放,成为全省唯一的一江两岸同时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肉类指定口岸启动运营,粮食指定口岸获批筹建;郑蒲港新区现代产业园区获省政府批准,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1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8.05亿美元,是2010年的1.2倍;其中出口总额15.89亿美元,是2010年的4.4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2.76亿美元。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园获批设立;开辟对欧合作新通道,中欧产业合作园启动建设。成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加快与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对接。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40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聚焦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持续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01.76亿元,滚动实施56项民生工程,惠及全市230万城乡居民,人均受益近9000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

★2017年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6.94万人。

★2006年8月,在全国率先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2008年,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安徽省率先实现从“城镇医保”向“全民医保”的跨越。

★截至2017年底,全市城镇居民参保人数达到99.78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中职教育全免费,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

持在99.8%以上,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比例保持100%。

★在全省率先实行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100%分配到各初中,并率先将绿色指

标纳入省示范高中指标生分配。

卫计服务水平提升

★2008年,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2010年成为首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之一。★2012年,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

文旅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017年1月,通过文化部评估验收,被评为全国6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

范城市之一。

★1989年举办马鞍山首届中国国际吟诗节,从2005年举办第一届中国诗歌节

后,每年坚持举办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

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开展

★到2017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64个,位居全省前列。★马鞍山市运动员孟苏平在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比赛中勇夺金牌。

新闻推荐

32名省内科研院所专家聚焦马鞍山产业升级

本报消息记者柴胜松通讯员张文林报道10月26日上午,人社部海外赤子助推长江经济带(马鞍山基层)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活动...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