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的力量,托起农村孩子的求学梦 ——探访雨山中心小学石船乡村教学点

皖江晚报 2017-09-14 13:05 大字

胡本爱在给班上仅有的5个孩子上课。

“孤岛教师”汪开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一份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在马鞍山市雨山区雨山中心小学位于农村的教学点里,也有一群像汪开宽老师一样坚守的“园丁”们。他们扎根乡村教学一线数年甚至几十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言苦不言累,将知识的种子撒播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最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是看着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走出了乡村,走向了更高等级的学府……

作为马鞍山两所仍保留有农村教学点的学校之一,9月12日下午,记者探访了位于采石街道陈家村的雨山中心小学石船教学点。

11名教师50名学生,最少的班级只有5人

一排平房,6间教室、2间教室办公室、1间图书室,还有一个会议室兼机房,面积并不大的操场上立着两个篮球架,还有两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9月12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石船教学点时,学生们正在做眼保健操。

“你看,这是我们的教室,每个年级一个班,一共50名学生,老师是11名。”刚上完课的校长陶敏微笑着走出教室,并向记者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

从一个个年级所在的教室门前走过,记者发现,每个年级(班级)的学生人数都很少,最少的是一年级,只有5人。

在教师们较为集中办公的一间大办公室里,黑板上整整齐齐地写着石船教学点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工整漂亮的粉笔字,看得出写字人的认真和用心。

据陶敏介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石船教学点的生源是办学历史上人数最少的时候,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数都是个位数。目前在校的学生基本都是陈家村和周围村庄的孩子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数量少不说,流动性也比较大,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的念不完6年就会转学。在校教师大都住在当涂或马鞍山市区,他们或骑电动车,或乘坐校车上下班。

“中午老师们一般都不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学校批改作业或在网上进行业务学习,累了就把几张椅子拼起来休息一会。”陶敏说道。

“包班”教学身兼数职,坚守乡村潜心育人

下课了,陶敏从办公室拿出了一把剪草刀,“咔嚓咔嚓”地修剪起了校园里的绿植。“有空了就会修剪一点,一个暑假草都长起来了。”陶敏笑着说道。

是教学点的校长、是班主任、还是他所在年级(班级)的数学、科学、班队、健康和信息课的老师,平时还会抽空做好校园各项其他工作,在石船教学点,每位老师都会像陶敏一样“身兼数职”。

今年60岁的宫能利是石船教学点刚刚退休的老校长,他在这里一干就是40年,目前担任体育老师和所有老师们的“厨师长”。在教师课程安排表上,每一位教师都担任了至少4门学科的教学工作。在石船,大家称为“包班”。

“大家注意这个笔画的顺序,一定不能颠倒……”在一年级,胡本爱老师正在给班上仅有的5名学生讲汉字书写时的笔画顺序,她已经在这里教了25年的书了。这学期,她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同时也是这个班级的“包班”教师,数学、班队等课程也是由她进行教学。她性格开朗,十分爱笑,她说,自己从没想过要离开这里,每天与孩子们相处非常快乐,也非常充实。

2年级的“包班”教师张明松在石船已经工作了9个年头。每周,他要上15节课。能在这里工作,张明松觉得非常知足,也从未觉得苦。他说,这里的孩子们都很淳朴,舍不得走,真的走了,孩子们就少了一个老师了。

能够在石船教学点读书,6年级的戴相月十分开心,在她看来,这里的老师们都非常和蔼可亲,就像家人一样,不会让自己有距离感。

“孩子们开心了,成长了,我们就开心了,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教下去。”陶敏说,在石船,所有人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共同努力把工作做好。也正是这份“坚守的力量”,让石船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孩子,最后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他也相信,这份“坚守”,也必将在石船得到永生。

文图/本报记者黄莹实习生范宇宸通讯员黄小明

新闻推荐

少年宫让农村娃有了成长“新天地”乌溪初中:当涂最南端的“水上教育乐园”

乌溪初中教学楼在当涂县的最南端,有一所乡村中学——乌溪初中。学校远离集镇,隐于村头,三面环水,是一所天然的“封闭式”学校。这里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即便是父母在身边的,受地理环境所限,也...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