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党员彭意淼的7本汛情手记

皖南晨刊 2016-07-05 23:13 大字

◇朱媛媛 虞一玲 文/图

彭意淼

一字一句都是心血

6月20日夜,郎溪县飞鲤镇,夜黑如墨,大雨如注。

“圩倒了!圩倒了!”20时左右,窗外传来阵阵呼声,彭意淼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上手电穿上拖鞋就冲了出去。

从建圩以来,每年汛期他都会来这里巡视。20日晚上,巡视一番后,他见并不是邻里所说的“倒圩”,而是河水漫堤,但形势还是很危急,彭意淼一直等到救援队抢险成功,看到灾情并不会影响到村庄集镇,才放下心来。

回到家中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便坐在桌前,将所见所闻详细的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记录在《飞里乡60年雨情水情汛情实情纪实》的手稿里。在彭意淼的家里,关于飞鲤镇防汛类的手稿共有七本,记载了飞鲤镇(原飞里乡)自1949年至今的所有汛期雨情水情的资料。小心翼翼地翻开这一本本泛黄的手稿,每一页都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字,这一字一句,凝聚了这位老人全部的心血。

边走可以边看

桥桥洞被上游冲下来的水草堵住,“如果不及时疏通,老桥很可能会被冲毁,附近的居民就危险了!”在彭意淼的组织下,救援队和30多位村民齐上阵,用钉耙、竹竿、镰刀等工具清除水草。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险紧张忙碌,老桥桥洞终于疏通,水流顺势而下,危机得以解除。

6月25日,他又赶去南大埂,里外量了一下水位的高度。飞鲤镇最艰险的南大埂下段,也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还拒绝和挖土车一起上埂,坚持要步行七八里路到南大埂下段,他说:“边走我可以边看,同时了解周边的情况。”

彭意淼今年已经80岁了,是原飞里乡副乡长、人大副主席,分管农业工作。因工作关系,他对防汛抗洪格外关注,每年汛期,他都会将每天的降雨情况记录下来并写成报告,如果情况危急,就交到飞鲤镇政府,不严重他便自己保存。

6月20日下午,飞鲤镇老街人行

在埂上的时间比家里多

“1970年我们组织去马鞍山当涂县学习,因郎溪与当涂县地形相似,我们回来后开会便提出了‘围湖造田\’这个概念,当年11月,就开始动工修圩埂,快40年了,这里我太熟悉了。”回想当年,彭意淼有些唏嘘。除了防汛的资料,他的家里还积累了许多镇里早前的资料,许多别处都查不到的资料消息,他那里都完好的保存着。

自6·20大雨以来,他和奋战在一线的同志们一样忙碌,只要一下雨就拿着自制的量杯去山上测雨量。

这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将心血都撒在了飞鲤这片热土上。他的妻子常常笑着说:“在埂上的时间比家里多。”“我就是闲不住。”彭意淼说:“现在年纪大了,也不知还能为飞鲤做多久,能做一点算一点吧。”

新闻推荐

坚守黄梅三十载

记著名黄梅戏演员张小萍

当涂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涂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