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图张莹王文生季晨辰核心提示和顺的羊年渐渐离我们远

马鞍山日报 2016-02-09 11:47 大字

■文、图/张莹王文生季晨辰

核心提示

和顺的羊年渐渐离我们远去,调皮的猴年正迫不及待地赶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许多古老的年俗一代代传了下来,并凝结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这些内蕴丰富的年俗已成为诗城人特有的文化记忆。如今,在马鞍山一江两岸,这些年俗仍然传承不衰,并以其特殊的方式,传播着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祝福和愿望。这是马鞍山的年俗,也是马鞍山人的“年味担当”。

舞龙灯:闹新年庆丰收

说起舞龙灯,马鞍山市农村的乡亲父老都不陌生。可要是说马鞍山哪里的舞龙灯热闹,非当涂县莫属。每年春节前后,各乡各村的龙灯就相继“活”过来了。

在当涂县,山村龙灯绕山游玩,称“金龙盘山”;水乡龙灯在水畔行进,称“龙游倒影”。当涂龙灯种类很多,按龙的扎制方式及外形特征来分,主要有滚龙、赤链龙、板龙3种。其中,滚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龙身从头到尾用篾扎制,躯干环状相连,外裹彩布,绘以五彩龙鳞。赤链龙俗称虾龙,因形似赤链蛇而得名,龙首、龙尾用篾扎制,外糊半透明薄纸;龙的躯干一段为圆柱形篾篓状、外糊薄纸,一段用布相连,间隔排列。晚上,篾扎的部分点上蜡烛后,龙形明暗相间,如同赤链蛇一般。板龙又叫枝子龙,因龙身主要用木板制作而得名,龙的躯干由十几块长条木板以插销相连,每块木板中间安置一个花篮,篮中插数枝五彩纸花,晚上还可以点上蜡烛,板龙从头到尾体格庞大,舞动起来特别费力。

舞龙时一般先是二龙并行,祭拜正堂,称作“拜龙”;然后是两条龙随龙球起舞,称作“二龙戏珠”;两条龙并肩逆向贴身穿行,称作“二龙搓痒”;龙身盘旋作螺旋状,称作“螺丝结顶”;龙首从腹下交错穿梭,称作“穿龙”。

玩龙灯一般由村里的龙会牵头组织,每年正月择日起灯,多的甚至会持续十几天。首次起灯一般均用鸡血为龙“点睛”,先拜宗祠、祭寺庙,然后再到周边街坊、村落游玩。玩灯前一日,龙会派人按游玩线路贴出红纸告示,称作“下贴”;次日,所到村庄见舞龙队伍临近便燃放鞭炮迎接,叫“接灯”;随后,在村中长者带领下绕村巷一圈,叫“游龙”;然后选择空旷场地驻留游玩。最后,如有人家自愿“请灯”,龙灯队伍还得到请灯人家中转一圈。

每年春节期间,当涂护河镇一带的群众都要舞起龙灯,该镇丁村的龙灯更是有悠久的历史。据护河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舞龙灯是当地过春节的传统习俗,祈祷来年一切都风调雨顺,昭示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年味也在慢慢淡化,但舞龙灯的习俗并没有丢。丁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舞龙灯,镇里派出文化站人员下村指导,在人、财、物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丁村龙灯队领队介绍,他们舞的是板龙。两条龙加起来有40多节,总共有200多人才能把龙舞起来。丁村有600多人口,这意味着,村里青壮年几乎都参与舞龙了。龙灯一般在正月里舞。晚上正式“起灯”。当龙灯启动的一刹那,所有的龙头、龙身、龙尾的灯笼一齐点燃蜡烛,照得龙体通明透亮。龙首引领,龙身全部连在一起,或高踞盘旋,或奔跑飞翔,或出云入海,变化多端,灯影翩跹,场面十分壮观。龙灯所到之处,人们燃起稻草、柏枝迎龙祈福,祈求如意顺心、欢乐祥和。数十米长的龙灯在夜色中蜿蜒游动,游完了村前村后,还要把龙灯舞到镇上去,让镇上的人也看看这条长长的龙灯。

“傩舞”:舞之蹈之除灾疫

傩舞原是古代重大祭祀时所跳的舞蹈,舞者佩戴形象狰狞的面具,装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地呼喊,奔向各个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在马鞍山市乡村,很多地方至今保留了傩舞的习俗,其中,天门傩舞、银塘傩舞等都是远近闻名。

天门傩舞是当涂县太白镇塔桥村保留的一种傩舞,当地称为“跳脸子”。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村里就会舞傩。

“我们的‘天门傩舞\’,从汉朝就流行了,现在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芮林喜骄傲地说。舞傩时,三位表演者各自郑重地戴上红、绿和黑色的脸谱,穿上配套的服装。红脸代表太阳,有人说是封神榜里的赵公明;绿脸代表万物,是传说中的谷物神,也有认为是封神榜里的鸿均老祖;黑脸代表黑夜,传说是蔽天将军,手握狼牙棒,上指天下指地,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保一方人们平安。也有人说,红脸的是赵匡胤,绿脸和黑脸的是天神下凡来保护赵匡胤的。

天门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和唢呐。吹鼓手们引导着三个“傩神”,一路往前走,鼓乐吹打,前簇后拥,十分壮观。到每家每户门口时,还会绕两圈,摆开架势,辟邪圈套住村民,燃放鞭炮,以求赐福镇宅,保佑平安,有时还会用锁链刮几下小孩以求祛邪逐疫,表现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渴求。

而银塘傩舞则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是“舞伞”。开场后,一阵鸣炮,紧跟着锣鼓、唢呐、钗钹等乐器齐鸣。先是绣着吉祥话语的4面绿色三角锦旗鱼贯登场,接着是一柄五色大伞,随着表演者的舞步翻飞转动。舞伞是多种神仙下凡的通道,预示着人间的吉祥如意。伞有五色纸12层,代表着十二生肖和春耕、夏种、秋收以及冬藏四季农序。第二个部分是“古老钱舞”。4位套着“脸壳子”的童子上场,每人手捧硕大的古钱模型,手舞足蹈,寓意为“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代表着风调雨顺太平年”。最后,也是整个傩舞的高潮部分——“杀四门舞”。在一片激扬的乐器声中,4位傩神如天神下凡般,跳着欢快的节奏进场。傩神以“脸壳子”上的4种颜色相区别,黑脸是雷公,下凡为民捉拿瘟神;白脸是童子,下凡为民斩妖除怪;肉脸是财神,为民从五路招财进宝、恭喜大家发财;蓝脸是牛王,是农民种田的好帮手,保佑六畜兴旺。这4位傩神表演的节目代表着除恶降魔,消灾纳福,喜庆丰收,吉祥如意。

腊月里来“贴门钱”

含山的春节里,腊月里来“贴门钱”是极富当地特色的传统习俗。“门钱”又称门欢、挂钱,过去春节含山家家户户门楣都要争着挂贴“门钱”。孩子拍手笑:“过门钱,过门钱,贴上门钱好运来”。“门钱”材质有红纸、红布,也有红色塑料,镂空刻有喜庆的字或图案,以祈福求财、保佑好运。

纯手工制作的“门钱”关联着含山的刻纸手艺。据了解,明清时期,含山就有刻纸习俗。刻者运用刻刀,在固定的多层红纸上刻成各种吉祥图案和吉利词语,精巧轻盈、火红喜庆。挂贴的“门钱”五花八门,图案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词语则有“福”、“寿”、“五谷丰登”、“福禄寿喜”、“招财进宝”、“新春大吉”等。内容不断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期间,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家家户户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为隆重,人们喜气洋洋,见面互致问候。大年三十,家家将家务事处理完毕,外出人口都要尽力在此日赶回家。家家户户门上贴春联和门钱,放鞭炮,全家欢聚一堂,吃年饭。年饭大都为十碗菜(十全十美),但一碗鱼是不能吃的,须到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吃,名曰“余着”。旧时,夜里12点前,大人小孩都要回家,并关紧大门在门闩处贴上“开门大发财”、“某某年封条”。

初一凌晨,家主洗洗脸,穿上新衣鞋,开启大门曰“开财门”,站在门外先放一挂大鞭炮,此为“福、禄、寿”齐全的开门大炮,再放小鞭炮。初一早晨,全家穿新衣、戴新帽,女孩子头上要戴绒花、扎红头绳,晚辈叩拜长辈。初一晚辈不出村,在家陪同长辈。这一天,亲戚邻里还要相互拜年。

初二开始拜舅舅年,初三、四拜堂叔、姑父母、姨父母、表叔年。在乡下,大年初二不放鞭炮,叫做“闷声大发”。此时城镇做生意的,却要初二早晨开门大放鞭炮。初三乡下称“送年”,俗称“过了三天年,还是原还原”。到了初七,叫“正月初七大似年”,此时家中不准动刀、剪、锹、锄、针等铁器,上午不到塘里洗菜、淘米。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含山人称“小年”。是日晚,县境各地遍闹花灯,有龙灯、花挑和踩高跷等形式,此俗民国及建国初期盛行。元宵节后,群众娱乐、走亲访友等活动渐少,民谚曰“吃了月半饭(指正月十五),大家把事干”。

“花灯”“花船”:为春节锦上添花

含山扎彩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彩工艺,历史悠久,以扎制龙灯为主,其他还有花船、花灯和杂灯。龙灯分为滚龙、车龙、长龙,根据龙身的色彩又分青龙、白龙、黄龙,以黄龙玩耍最多。含山的龙,分为车龙和滚龙两种,滚龙一般有十几节,节与节之间用麻绳连接成为一体,黄色为公龙、白色为母龙;车龙的龙头则很大,需要2-3个人才能玩起来,龙头上会扎很多人物,有辟邪的用意。含山最有名的舞龙是“荷花玉龙”,曾经获过全国金奖。

花船,俗称“旱船”,其玩法和角色的搭配,各地都不相同,各具特色。花灯,又称“彩灯”,品种繁多,有和合二仙灯、福禄寿三星灯;一定高升灯、六六大顺灯;鲤鱼灯、虾灯、蚌灯;凤凰灯、兔子灯;宝塔灯、走马灯等五大类20多种。花灯内容取材广泛,将历史、传说故事及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杂灯包括花挑、花篮、花草、花瓶等。扎彩无固定式样,无统一尺寸,无绝对色彩,全凭扎工精巧构思设计、扎制而成。每逢传统佳节或重大的喜庆活动,百姓会自发开展这些龙、狮、花船、花灯等扎彩工艺的展示和玩耍,寄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美好希望。

“开财门”挂灯笼“花挑”顺风饱眼福

大年初一的早上,和县家家起早秉烛焚香。有供奉家谱的农家,必先敲磬磕头奉敬祖宗,然后才“开财门”,放爆竹,暖槽,以示驱邪。大年初一至初三,和县女子不烧锅、不扫地、不拎水、不拿针剪。一方面是忌讳怕“烂手”;另一方面是关怀妇女平时家务事劳累。

年初四至十三和县南乡农村大户或中等人家,每天傍晚大门楼上挂灯笼,作为“试灯”。目的是看风向大小,推测新年年成好坏、有无水涝干旱之灾。每晚试个个把小时后,就把灯笼拿回家。到了正月十三,将灯笼拿回家后,大人拎着灯笼在家里墙拐角落一面照,一面喊:“蚂蚁、蜈蚣可有喽?”小孩跟后答:“没有喽!”寓意害虫驱逐干净,家庭一年清洁平安。

正月里闹新春。和县北乡有各类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划旱船”和“花挑舞”则是这一带特色。花挑舞,重点在于花挑。主要是一根厚篾做成两头翘的小扁担,两头各挂一个花篮。花篮制作精美,上面插花,四面绣花,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正月初一至十五,以舞龙为首,划旱船、舞狮子、舞扇、打莲湘、踩高跷等活动齐齐出街。届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老幼妇孺争相出门,大家额手相庆恭贺新年,和县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息。其中花船又称“彩船”,花船舞有行走、调头、摇摆、前后旋转变化,动作快起慢落、摆膊自然,其间还有老翁、老妪扮相的艺人穿行其中,边走边唱,时而俏皮地用方言进行搭白,搭白内容自由随机。

■写在后面:

一年又一年,从具体的民俗到传统节庆仪式,再到传统节日本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这样一脉相承,层层叠加。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近在咫尺的民俗活动作为载体,唤起了我们对文化的认同和参与的热忱,让人们身有所寄、心有所依。

新闻推荐

当涂工业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红”

本报讯(通讯员张龙军)投资超10亿元的洁能新材料项目顺利落地,桑瑞泰环保新材料珠光塑粉项目、雷默CNC数控模具项目施工,超美新型冷媒生产项目和富优技研精密注塑件项目开...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