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健康生活
本报记者王慧慧
2月28日,合肥、铜陵、芜湖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复查确认,安徽省自此进入全国文明城市第一方阵。 “环境卫生是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最基本条件。以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为抓手,全省正掀起整治城乡环境卫生、创建美好家园的热潮。 ”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说。
从移风易俗到除害防病、从改水改厕到城乡整洁行动、从“五讲四美”到国家卫生城镇创建,近年来,爱卫运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维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传染病入侵等新问题不断出现的今天,安徽省爱卫运动在不断改善和提升城乡文明、直面挑战中开创新局面。
争先恐后主动抓“创建”,处处涌动创建美好家园的热情
卫生是最基础的民生、健康是最重要的小康。 2011年,铜陵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这是继马鞍山之后,安徽省获此殊荣的又一个城市。回首“创卫”历程,铜陵市爱卫会负责人百般感慨:“起初,不少人都认为‘创卫\’就是为了拿牌子争荣誉。经历了‘创卫\’实践,每一个人都深切体会到爱卫运动是提高城市品位、优化环境、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载体,只有让城市更靓丽,百姓才能更幸福。 ”
从心动到行动,全省上下都铆足了劲儿。在金寨,“创卫”3年来,县财政先后投入11亿多元用于新增环卫设施、城区建设道路,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及农贸市场、棚户区、背街小巷改造等。在宁国,年逾六旬的邓为生老人已做了一年多的环卫义工,每天,他都会查看自住小区的卫生死角,清理道路垃圾,看到有人扔垃圾了,就过去提醒一下,“保护居住环境的卫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县城)7个,省级卫生城镇(县城)30个,省级卫生村168个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786个,全省卫生创建正呈现出从少到多、由点到面全面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吹响整洁行动集结号,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日新月异
“你们城里有的,空调、冰箱、彩电,我们詹村都有;我们詹村有的,你们城里未必有。你看,我们这儿有干净的空气,还有自个儿种的蔬菜,你们城里都没有。”当涂县詹村的詹大娘指着村边葱郁的青山、清澈的河沟自豪地对记者介绍。整洁行动开展以来,詹村新修道路4千米,新建公厕2座、停车休闲综合广场1处、临水栈道景观200米,铺设污水管网1700米,将所有农户家的生活污水接入主管网,并通过污水管网汇入到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同时,还注重打造绿色生态农村,对村内所有道路沟渠两旁、池塘周围、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庭院进行了绿化。
2013年11月起,安徽省以“三线三边”治理为突破口,开展以治理垃圾为重点的“四治理一提升”活动,狠下力气整治城乡环境。全省上下行动起来,向垃圾宣战。在城市,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27个,在建16个,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6098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7%;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8座,新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4007公里,处理能力达109.5万吨/日。在农村,自2010年起,“农村清洁工程”列入民生工程,投入15亿元为每个乡镇建设垃圾转运站、垃圾焚烧场,配备垃圾运输车、垃圾箱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为让农村百姓喝上清洁卫生水,2010年起省政府将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列入市、县政府目标考核范围。截至2014年底,累计投资69.3亿元,解决1500.5万农村居民和5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全省62个县(市)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点实现全覆盖。
从干净厕所、卫生厕所,到无害化厕所;从有门有顶、无臭无蛆,到厌氧发酵杀灭虫卵,全省农村改厕在近十几年中,也走过一条目标逐步提升、质量逐步攀高的道路。 2005年至2013年,共完成中央财政补助农村改厕项目100万座任务,中央财政投入1.84亿元,省财政落实配套5648.25万元。2014年,地方政府与村民自筹资金共改厕28万座。
因地制宜大胆求创新,破解一道道长效机制难题
“创卫”每天都是从零开始,如果没有长效机制,创建就会变成“一阵风”。
在爱卫运动开展过程中,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不断推出新经验、新做法,探索建立爱卫工作的长效机制。芜湖市推广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阜阳改变原始秸秆焚烧,推广开展高温堆肥;蚌埠等地将旱厕改造列为文明创建“一票否决”内容。在金寨县,将环卫保洁下放到镇并实行网格化管理,由环卫工包路段、包片区、包巷道换班清扫,垃圾定车清运、杜绝滞留,“经过2年多的努力,居民的良好卫生习惯已初步养成。如今,住在山边和小巷里的群众,都会自觉将垃圾送入垃圾桶。 ”金寨县爱卫办负责人汪承聪说。
难收集、难转运和难处理,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面临的 “三大难”。 “南山区、中丘陵、北平原”是安徽省特殊的地理环境,这让环境整洁工作变得复杂。以垃圾处理为例,山区、丘陵地带多凹宕,被当成天然的垃圾填埋场;而北方多平原,集中填埋场所难寻,垃圾随意堆放现象多见。因此,安徽省因地制宜,探索分类处理方式。
在居住相对分散的石台县,探索开展“户归集、组建池、村清运、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试点。在经济基础较好的马鞍山市,市财政投资近3000万元,实施垃圾场无害化处理工程,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医疗垃圾则集中焚烧。而在皖北老城阜阳,则提出了“土法上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口号。阜阳地处平原,单纯依靠集中填埋明显“先天不足”,但由于范围广、人口密度大,若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机制,不但成本高昂,还会因垃圾散漏而造成新的污染,于是,“小范围集中处理”成为当地尝试的“个性化”方法。
全民参与形成合力,文明风尚不断激发正能量
“一开始是围着看,再后来是跟着干。”谈起爱卫工作中的群众态度,铜陵市爱卫会负责人十分感慨,“建设美好家园,清洁周围环境,老百姓看到了明显变化,慢慢就参与进来了。 ”
在蒙城县庄周办事处七里许村,69岁的保洁员刘丙清不仅打扫卫生,还兼任“环保宣传员”,编了许多如“不讲卫生要生病,一送医院就花钱,家里没钱伸手借,亲戚朋友都作难”之类的顺口溜。 “现在,村子里谁家乱扔垃圾,就会被认为占了大伙的便宜,会很没面子。 ”刘丙清说,如今连在路边撒尿的小孩都不见了,讲卫生、讲文明已深入人心。
“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爱国卫生工作是大家共同的事儿! ”随着爱卫运动的深入开展,各市县、各部门对这一运动有了更深认识。
70多岁的吴天声老人经常在家门口的休闲广场,用毛笔蘸水在地上书写爱卫宣传标语,“要让每一个人都懂得,爱卫活动是自己的责任。 ”在亲眼目睹了家园快速的“靓身”后,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悄然改变。俯下身,拾起街头一个小纸片;弯下腰,捡起路旁的一个塑料瓶……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的百姓,携起手来,共同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用热情去传播“创卫”的理念,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不断改变城乡面貌。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贾克帅 通讯员 胡杉)“感谢民警救了我一命!”5月24日傍晚,当涂县一位六旬老人不慎落入河里,幸亏被当地派出所民警及时救起。当天下午5点,63岁的姑孰镇王姓大妈到护城河边散步,在岸边一...
当涂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当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