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蛾眉亭的四种读法□祝 贺

江淮时报 2012-09-29 09:59 大字

[摘要]□祝 贺

采石翠螺山腰上有一宋亭,名蛾眉亭,堪比同时代建造的滁州的醉翁亭、陕西凤翔的喜雨亭。采石,宋隶属太平州,州治姑孰 (今当涂县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1年)太平州知州张瑰 (字唐公)一日登临采石矶,极目江天一色,尤其观瞻远方那李白曾歌咏的天门山,“岚浮翠拂,状若蛾眉”,顿下决心,修筑此亭,便于大众揽胜。张瑰想,前朝的岁月里,晋温峤、谢尚、袁宏,唐李白、崔宗之诸贤,啸傲吟咏于此;亭成之后,千百年来,名公世卿、骚人墨客,舟过采石,必停泊盘桓,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的张太守想法,经历史的检验是符合实际的。

今日的蛾眉亭,虽然没有醉翁亭、喜雨亭尤其是醉翁亭的名气大,但千百年来蛾眉亭已成了江南文化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胎记。蛾眉亭名气不大,一是造亭者张瑰名气没有欧、苏名气大;二是亭记名气不大。翻看地方志文献,《蛾眉亭记》先后有北宋人贺铸、南宋翰林学士吴澄、元代人王理、明代大学士陶安(当涂人,墓在市开发区的工厂边)撰写过,文气都没有欧阳修《醉翁亭记》、苏东声《喜雨亭》大。亭以文重,此二亭比蛾眉亭更声播天下。但北宋词人贺铸认为,蛾眉亭生在采石,“矧采石江山之胜,甲于东南”。

夏日,我找来那些 《蛾眉亭记》来读,发现先人对此亭的解读有三种读法:第一种,伫立蛾眉亭,读出山水之妩媚。贺铸的眼里天门山“浅深浓淡,变态靡常,低回妩媚,景象万千”,如妇人们如蛾双眉,横立面前;长江中微微露出水面的沙洲,长满各色花草,是只巨大的花钿;那澄碧碧的江面是梳妆镜了。贺铸登上蛾眉亭时,此亭造好已三十多年,有些损毁。时任太平知州吕希哲认为采石是 “千古胜概”、“风月北道者”,意思是采石是江东风景绝佳地,蛾眉亭不容废置。吕太守不费公款,摹集社会资金修缮。 “一亭之微,可以观政”,贺铸恭维吕太守“世之儋高爵厚禄者,于职分内事,往往不屑为,公既为当为,又能为人之所不暇为,其才智岂易量哉! ”。其实,贺铸恭维方向不准,吕太守情商很高,解山水风情。

第二种,伫立蛾眉亭,读出了官场上的“观澜之术”,元代人王理,任江东廉访使,登临时感慨:今兹亭此胜,固在大江之水。临大江之水而得观澜之术,岂偶然也哉。他便将蛾眉亭改为观澜亭。王理运用“观澜之术”,直接拍其顶头上司,以兵部尚书出任太平路总管达鲁花赤,颂其“优秩于此,接其同官,无挟贤挟贵之气”,王理还自我表扬一番,“余固贤监君之贤,而荐知之,故书其亭以示后之君子”。

第三种,在南宋人周密绝妙好词中,读出了家国之忧。从西伯利亚踏来的达达马蹄声,把采石这个长江边长出的象春天玉盘的翠螺一样的山水小镇,顷刻间变成了南宋抗击金兵的前沿阵地。“夫采石之地,当南北之冲”。布衣词人刘仙伦在蛾眉亭读出了仇和恨,“暮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

上述三种“蛾眉亭”的读,是过去的读法。第四种,是我的读法,低回妩媚的天门山,加上涛似连山喷雾来的采石江水是蛾眉亭的自然景观。蛾眉亭的文化,成京了天下名亭,天下名亭又为马鞍山市带来灵气与名气。

蛾眉亭,如这座“罡性气很重”(王英琦语)的城市里的一块宋玉,温润温润的。翻看它的前世今生,很能刺激城市文化的味蕾。

新闻推荐

李白研究在诗城

公元762年,一代诗仙李白病逝当涂(今马鞍山市当涂县),埋骨青山。从此,马鞍山这座年轻的工业化城市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历史上的修祠葺墓、祭祀编集,还是现在的以“马鞍山...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