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耕地变林地农民当工人

阿坝日报 2015-12-17 14:03 大字

■记者周严国王长亮

说起土地,很多人会用“命脉”二字来形容,可见它对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意义所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可耕地少了,农民的增收如何保障?在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记者找到了答案。

11月25日,记者随阿坝州环保世纪行检查组一行到卓克基镇采访,从G317线分岔到查米村一组,各种能叫出名的或叫不出名的小树,将公路两旁装扮得绿油油的,记者看到,这些小树矮的只有一米来高,高的大约有四五米。

据卓克基镇镇长罗鹏介绍,眼前所见的这些树都是2000年退耕后种下的,退耕之前这里可都是庄稼地。

在一块开阔的地方,车停了下来。站在公路上,远眺卓克基镇四周的山,虽然已是冬天,但山上仍“披着”一身绿。罗鹏说:“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卓克基镇开展人工植苗造林1800亩,义务植树15000株,退耕地还林1783.11亩,常年管护公益林39204亩。”

罗鹏指着眼前的一片树林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以前种的是马铃薯、胡豆,因为土地比较贫瘠,再加上时常有野生动物来‘捣乱\’,基本上没有产值。”

“退耕还林政策一出来,群众积极性很高,就把这一片都栽起了树,大概有近200亩吧!你看这些树都长这么高了,再过二三十年,就会是‘参天大树\’。”罗鹏接着说。

栽下去的树怎么管理?记者看到,为防止有牛羊进入林区啃食树苗,树林周边围起了木质栅栏。对一些枯死的树苗,村民还进行了补种。

从退耕还林中解放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如何解决?他们的增收咋办?依托距离马尔康县城近的区位优势,村里有的办起了农家乐,有的买了出租车跑客运,有的开了砂厂、砖厂,有的在县城的宾馆、酒店打工,还有的养起了牦牛、奶牛……查米村一组的77户人,家家有就业,户户有“工人”。

夏加头一家有退耕地3.1亩,按照每亩260元的补助标准,他家每年仅此项就有800元。“以前种庄稼基本没收入,现在栽了树,空气质量更好了,我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政府还给我们补助,钱虽然不多,但相当于是白捡来的。”夏加头说。

夏加头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他买了一台拖拉机,专门运送砂石、砖等建筑材料。妻子在县城的酒店打工,酒店还管中午饭,挣的都是“净利润”。家里还养了两头奶牛,产奶量大,但仍供不应求。

“在我们这个地方,家家户户的存款至少都是几十万”,夏加头自豪地说。

采访中,我们欣慰地看到,查米村在退耕还林后,村民们依托区位优势,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目标。

但令我们担忧的是,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明年即将到期,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查米村的群众不会因为没有补助而砍伐树林,但阿坝州幅员面积广,各个地方情况差异明显,如果一旦停止退耕还林补助,保不齐会有砍树复耕情况的发生,这似乎与我们退耕还林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加快建立包括退耕还林在内的生态建设长效补偿机制,留住青山、绿水和蓝天!

新闻推荐

历史深处的父亲 南林和他的《天锁开,糌粑香》

曾带过兵打过仗的父亲走了,从那天起,总感觉有一双眼睛看着我,想起父亲战友的一句话:“两三个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好奇和怀念,在心中结下一个承诺,为了承诺,我翻开了尘封的往事,在往事中,我重新认识了自...

康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