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青泥岭
初识青泥岭是在书本里。我从小爱读古诗词,对那些有名的诗词不但爱背诵而且喜欢弄懂意思。当从李白的名篇《蜀道难》中得知青泥岭就在徽县境内,且是我们早就听过名字的铁山时,那种激动、自豪无与伦比,同时也产生了游览青泥岭的愿望。
今年端午节,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游览青泥岭。沿途风光旖旎,令人目不暇接。遇到好的景点,大家纷纷拿出照相机。直到铁山村,面对隐藏在乳白色的雾霭中、如浪涛一样此起彼伏的群山那分明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只是这构图、色彩、神韵任何高明的画家都难以企及。
到达太和庵时,已快12点。我以前曾听人说太和庵是宋代建筑,也见过它的照片。原以为它建在铁山顶上,岂料它在山脚下。从锈迹斑斑的砖瓦和维修过的痕迹可以看出,这座道观一定经历了不少风雨。但从屋脊上惟妙惟肖、状如阁楼的装饰物和古朴素雅、镶有花朵的青砖上仍能看出它当年的鼎盛。戏台至少也有上百年历史了,上下两层,木质结构,门槛和楼梯都已朽坏,两侧墙壁千疮百孔。在这个几十平方米的舞台上,曾上演过无数悲欢离合,如今它却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了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打牌聊天,甚至成了情人们幽会的地方。我们向村民问清上山的道路,停好车,和司机一块向山上走去。
《蜀道难》中曾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我对道路的艰险是有心理准备的。出门的前一天,我见落雨还担心登山时真的要在泥泞中跋涉了,谁知第二天却艳阳高照,万里无云。我们沿着荒草中蜿蜒崎岖的小道一直往上走,不时停下来歇息。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大家一个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都十分高兴。站在山上极目四望,只见云蒸霞蔚,千山万壑尽在脚下。那些我们平时生活的地方变得影影绰绰,一些高大的建筑物也变得十分渺小。更远处天山一色,云海茫茫。而山下的村庄、田地、河流、山坡等却历历在目,掩映在葱茏碧绿中,在晴明的阳光下,透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氛。
山顶并没有我想象的突兀险峻,也没有寺院和尚,只有一座低矮的、用石头砌起来的房子和一座建成不久的飞檐翘角的仿古建筑玉皇殿,此外就是一座现在常见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据说是前几年山上设电视转播塔时值班用的。
一处断垣残壁映入我的眼帘。看样子那是一座用青砖修成的房子,十分结实,只是不知为何只剩下半截。同行者中有人说是当年大炼钢铁时修建的。我不禁想起半路上遇到的往山上驮水的老人和骡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山上运送东西尚且如此艰难,以前就可想而知了。我又和李君四处寻觅,希望能找到一些文字性的东西。也许是我们的诚心感动了神灵,终于,我们在一座石碑前停下了脚步。
碑是清代立的,全文如下:
清光绪辛巳秋,余奉檄权徽篆,见南山多青杠槲木,可获山蚕利民,弗知取,因诸乡劝之。事毕,率袁明善、罗文锦两诸生登铁山,口占五诗疥壁。铁岭嵯峨高插天,振衣直上五云边。飘然空际胸怀阔,细抚青松问夙愿。峭壁苍松一径清,登山犹觉足鞋轻。横披蓁莽舒游览,直到峰头始却行。四望天涯接混茫,河山百战感沧桑。将才西北知谁伟?蜀国当年有武乡。独立峰尖天地清,放怀今古世间情。诸生莫讶徘徊久,四海犹闻未息兵。积雪千山日未斜,遥闻鸡犬有人家。亲民却怪河阳尹,不种桑麻只种花。宜春陈鸿章题并书。
原来真的是古迹。我和李君喜出望外,情急之下,我俩拿出手机抄录起来。李君平时爱好古体诗词,且屡有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今遇此佳作,自然视若珍宝。能有如此收获,我俩觉得不虚此行。
回到县城时已过晚上8点。望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想起自己的夙愿终于得到了实现,心里十分高兴。古人曾经说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易矣;不为,则易者易难矣。”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今后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去追寻古人留下的足迹。
徽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徽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