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伏家镇酒香里的古镇

兰州日报 2011-06-22 03:12 大字

提起伏家镇,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但如果提起“金徽”和“陇南春”这两种甘肃名酒,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伏家镇就是这两种酒的产地。这个坐落在陇南山区的古镇,因其地处要冲、人烟稠密而往往先得时代之风,又因其常常被烙上时代印记而引来各种各样的目光。

伏家镇是被誉为“陇上小江南”的徽县的第一大镇,山清水秀,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是徽成盆地中难得的一块地势平坦的地方,316国道穿境而过。当地盛产一种大米,饱满晶莹,醇香可口,但更有名的是出产美酒。据说南宋初年吴玠镇守仙人关(在今徽县虞关乡)时,十万金兵大举来犯,吴玠率部与金兵激战七天七夜,金兵大败,百姓们携上美酒敲锣打鼓前往仙人关慰劳将士,因盛酒之器不够,将士们遂将金兵头盔洗净当作酒器,后又因“金盔”与“金徽”发音相近,于是人们便将当地所产之酒叫做金徽酒。

伏家镇酒肆林立,主要得益于“海眼神泉”。据说酿酒所用之水源自大海,清冽甘甜,四季不涸。人们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酿出了一坛又一坛的美酒。小镇在浓郁的酒香里,在南来北往的人流里,一天天变得热闹起来。但小镇并未因此而彻底改变容貌,她如同一位虽有丽质却营养不良、没有条件打扮的姑娘,只能任凭风吹雨打。

记得小时候,我常随大人去伏家镇赶集。那时的伏家镇只有一条窄窄的街道,店铺屈指可数,从街头走到街尾,用不了一窝烟的功夫。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沿土路两侧将鸡蛋、辣椒、大蒜、土豆、笤箒、簸箕等东西摆开。街道上人头攒动,声音嘈杂,但色彩却是单调的。人们的服装大都是蓝、黑色,偶尔晃动的红、白等色彩,极引人注目。街道两旁的房屋也如饱经沧桑的老人,灰暗、陈旧。由于交通不便,大部分人赶集都靠步行,因此逢集时一过中午12点,远处的人们便背上背篼开始往回走,街道上游人稀少;不逢集的日子,街道上冷冷清清,孩子们追逐嬉戏,鸡儿迈着悠闲的步子觅食。一家有事,用不了多久整条街都会传得沸沸扬扬。

改革开放后,伏家镇如同一块埋藏多年的宝玉,终于被发现了价值,很快得到开发。腰包日益膨胀起来的农民由于有了充裕的时间,逢集日纷纷走向街道,或步行、或赶毛驴、或骑自行车、或乘拖拉机,男女老少,络绎不绝。街道上店铺、小摊如雨后春笋,日渐增多。百货店铺、小吃摊、理发馆等地方,常常围满了人,十分热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位于伏家镇的陇南春酒成了省内外很多餐桌上的尤物,广告上了中央电视台,远销境外,名闻遐迩。最鼎盛的时期,酒厂门前运酒的车辆排成了长队。陇南春酒厂乘机扩大规模,工人数量猛增。伏家镇的餐饮、服务、养殖、种植业也被带动起来,吸引了很多人去那里发展。

可惜后来陇南春酒厂由于管理不善,在市场竞争中落到了后面。但伏家镇并未因此放慢脚步,短暂的沉寂后,鼓足干劲,继续向前冲刺。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瓜果蔬菜、蚕桑养植等迅速发展起来,成了全镇的经济支柱。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伏家镇投入巨资进行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贸易区比原来扩大了好几倍,几条街道全部贯通并硬化,变得又宽又平。街道两旁的土木、砖混结构的房屋全部变成了漂亮的楼房。于此相适应,政府还完善了配套设施。伏家镇的华丽转身,吸引了南来北往的目光。沿316国道而来的源源不断的车辆,将这里的蔬菜、土特产装上车,运往各地。伏家镇成了陇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之一,也成了最具魅力的乡镇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伏家镇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陇南春酒厂变为“金徽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仿佛解开了束缚多年的绳索,金徽酒业科学发展,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如今,金徽酒再次享誉陇原,走向省外。伏家镇也被列为甘肃省小城镇建设重点示范镇 、甘肃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等,干事创业者云集于此,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千帆竞发,生机勃勃。走进伏家镇,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别墅式的小洋楼宽敞明亮。太阳能淋浴器、煤气灶、空调、洗衣机、电冰箱、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常年开放。集镇上超市、各种专卖店、影楼、酒店排列有序,生意兴隆。无论是逢集日还是平时,街道上都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置身其间,你分不清这里是农村还是城市,会由衷地为这里人们的生活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伏家镇还是陇南地下党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的人民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敢于拼搏,自强不息。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使伏家镇永葆青春和活力。

伏家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