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走乡镇》大型系列报道之融安县东起乡 夜探东皇“三宝”感受和谐生机 屯里30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有的尽是学子高中的喜事

柳州晚报 2011-12-06 01:07 大字

在祠堂表演的东起村文艺队。□记者赵伟翔/文赖柳生/图东皇屯是一座古村落,依山而建,村民以龙姓为主,汉族人家。村中大多是百年老屋,经过整体统一的设计,现在村舍之间大多仍保留着互相联通,便于相互照应的建筑结构。

古村落中最有价值的是它的历史记忆,有关朝代更迭、文化交替都会记刻在老屋的某个角落。在浏览完墙上门头各种革命标语之后,村中的年轻人手持电筒带我们去看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循着电筒光线,我们看到这一家的门头上没有被革命标语所覆盖,古老的院门上,挂着一块上有“亚魁”字样的牌匾。他们说,这便是东皇第一宝。

这里如今的家主是龙道廉,是此中最懂东皇典故的文化老人。龙道廉告诉记者,这是其祖上曾取得的功名。

龙道廉说,取得功名者叫龙起仙,是其曾祖父。据史料介绍:古代若想赴京赶考必须 先参加省考,考得举人。亚魁是举人的一个等级,也称解元。在省城考中的举人中,1至5名称为“经魁”,6至10名称“亚魁”,11至15名称为“文魁”。龙起仙省考第九名,故称亚魁。

龙起仙后四上京城应试不第,便四处教书育人,曾被分配到山东某县做知县,因路远高龄未赴,后在广西镇安府

(今德保县)任了教职。任教

职三年之后还乡,致力于修族谱,建宗祠。现龙氏宗祠便是在其主持之下修建起的。

龙道廉说,龙起仙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诲人不倦,为后世立下了良好的榜样。让烈士和优秀人才、学子进祠堂是近几年村中老人的共同决议,旨在激励龙氏后人继承先人遗志,发奋读书,精忠报国。

村里人把能名列宗祠视作莫大的荣誉,可见此处宗祠文化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据介绍,为让家族传统发扬光大,东皇龙家自1993年就制定了家族奖学金制度。族人子弟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领到500元的奖学金,学成之后,按40%的比例返还。十余年来,700多人的东皇屯,已有50余名学子领走奖金,当上博士,甚至留学海外。  不仅如此,祠堂还成为了村中文化娱乐中心。就在我们采访当晚,龙氏宗祠里,一场热闹的乡村戏曲歌舞演出正在进行。村中老少数百人几乎倾巢而出,坐满了祠堂。演出既

有传统的彩调、也有《青花

瓷》这样的现代舞蹈,还有来自孩子们的快乐歌舞。这个村民自发组建的村屯文艺队,短短两年就发展到45人,依托着祠堂,通过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乡村的不良风气得到了扭转,邻里感情迅速升温,和谐氛围越来越浓。而且,因为有宗祠文化的影响,东皇屯30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治安案件。

东皇屯的第三宝说来有趣,原来村村都有,但现在却少见了。那就是高音喇叭。这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来指挥生产队生产生活的道具,如今仍挂在“龙氏宗祠”附近一座大水塔上还在发挥作用。村民告诉记者,这对大喇叭已有几十年历史,村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只要喇叭一响,村民都纷纷响应。

巧借“三件宝”承传淳朴民风,东皇屯获得了融安县“十大魅力乡村”殊荣,成为了文明乡村、和谐乡村的典范。

龙道廉认为,宗祠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龙氏宗祠正成为东皇屯宗族团结的象征。同时,宗祠也成为了跟其他姓氏、群族联系的纽带。

古人认为,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治家就是治国。这种观念以前叫“封建”,现在叫传统观念。祠堂是宗法、习俗、娱乐、礼仪、教育等家族文化的载体。东皇屯的宗祠文化证明,被人遗弃了几十年的“封建思想”也有可取之处,如今各处乡村涌起的修祠堂、修族谱、家谱热潮也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一道独特的乡村风景。

新闻推荐

各级领导关心覃俊 把新春祝福送到他的病床前

□记者李澜晚报讯带着中央纪委领导同志以及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的关心和问候,自治区纪委副书记蒋克昌昨天在市委书记陈刚的陪同下,来到市工人医院看望慰问覃俊,并送上鲜花和慰问金。在市工人医院,蒋...

融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