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记者走乡镇》大型系列报道之融安县长安镇 一心修路断穷根 长安镇塘寨村三世“愚公”力平青山修坦途

柳州晚报 2011-11-04 01:53 大字

□记者 赵伟翔在前往长安镇塘寨村前,记者就听说那是个盛产“愚公”的地方。

一进入长安镇塘寨村,记者发现那里到处都在修路。塘寨村双合屯的村民谢运荣执意要带我们爬过正在修整的路基去看他美丽的村庄。

翻过一道坡,视野豁然开朗,山谷中的双合村,一弯清流从村旁流过,河流两岸竹林依依。天气闷热,河边却一片清凉,随行的一条叫“黑嘴”的黄狗迫不及待地跳入河中,畅游一番,然后爬上河中大石,快活地抖着皮毛上的水。

“若是早通路,我们这里早就可开发农家乐了。”谢运荣自豪地说。

河滩上有几个卵石围成的烧烤摊仍留着新鲜过火的痕迹,看来此处确实颇受乡村游爱好者青睐。

双合屯距离融安县城不到10公里,但往时没有公路,需翻山越岭步行3小时才能到达。路修好后,到达县城仅需半小时。这是谢运荣之所以兴奋的原因。

村民们告诉记者,塘寨村修路的历史已有300多年。300多年来,这里有三世“愚公”在前赴后继地带领乡亲们修路,为的是让山里人走出去,把山外的人引进来。

第一世“愚公”是位古人。乾隆末年,融安县大将镇保安村富豪潘世龙仗义疏财,毅然斥金银十余万两,修筑一条从大保起途经大鹿、塘寨、珠赖、平琴、江口、东圩、古芬、牛崖、平北至融水水东乡岭脚石筑的大路。该路全长39公里,时称潘家路,并建造大小桥梁72座。工程历时12年。此外,

潘世龙还捐款兴修中河(今永福

县)、木樟、丹洲等多处义渡。至今,他修建的路、桥有的仍在使用,他的事迹仍在民间传诵。

第二世“愚公”则是柳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塘寨村前任党支部书记叶正和。11年前,叶正和想方设法筹集资金24.5万元,带领全村2000多名群众,用锄头、铲子和小斗车义务修路,使全村8个屯之间全部通上了路。然而,2006年4月1日,他却在组织铲车修路时,因路窄路滑铲车侧翻,被压在铲车下,不幸因公殉职,为给塘寨人民修一条致富路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5年后的今天,他的精神仍然在鼓舞着塘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此次,率领大伙再次大举修路的正是叶正和的接班人—— — 现任塘寨村党支部书记戴太军。戴太军之前就曾与叶正和搭班子。当年,任村支书的叶正和正是与任村委主任的戴太军携手,带领大伙修成了屯级路。现在,戴太军要带领大家修的,是将原来两米多宽的屯级路加宽到5米左右的四级村级路。

记者前往村委会寻找戴太军时被告知,他正在“前线”指挥。于是,记者一路寻去,路上却被耽搁了许久,因为许多修路的群众纷纷给记者讲起了叶正和和自己与这条路的故事。

在村委会下的一道斜坡,十几个村民正在扩宽道路。

“叶正和支书带领我们修筑了一条脱贫路,这次我们把路扩宽,争取修出一条致富路。”61岁的村民廖伟涛说,叶正和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大家。有他作为楷模,大家修起路来都无怨无悔。

不远处的长安镇新寨屯27号,村民吴西早正在拆除自己的院墙。

此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给新修的公路让路。为此,他要让出两米宽、几十米长的住宅用地。

山里木材多,但没有路很难运出去。吴西早的父辈曾放过木排,从这里的保江河往融江去,石滩多,水坝多,木排经常被撞散,要把木排顺利放到融江,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现在,路修宽了,种植的杉木及金桔、甘蔗等经济作物都不愁运输。这会让我们村将来发展得更好,牺牲点眼前利益不算什么。”吴西早说。

两次修路都经过村民覃定国的菜园,长达上百米。为了修路,他两次无偿让地。这样无私的故事一路上有好几个。

纵观塘寨人的修路进程,可见一个递进的发展。潘世龙修的是马路,可供马车出行。叶正和修的是屯级公路,为的是大车可以进来,便于运输物资,让贫穷落后的塘寨村有了盼头。戴太军他们现在修的是村级公路,为的是大车更容易进来,客运汽车也可以出入,让塘寨从此走上致富路。

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修路的同时,塘寨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均年收入从360元跃升到2160元。塘寨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脱贫致富,他们眼前的出路便是修路。

从当初渴望能走出去,到现在修路求发展,塘寨人不等不靠,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人生坦途。

新闻推荐

《记者走乡镇》大型系列报道之融安县大坡乡 大坡豆腐酿香飘融江 罗氏豆腐酿销路很旺,几天就有县城餐馆前来订货

制作豆腐□记者赵伟翔/文赖柳生/图豆腐据说是古代道士炼丹时产生的副产品,一经发现便迅速风靡华夏,因其软滑温香的特点,又被称为“豆脂”。“肤若凝脂”是用来形容美人的,却也与豆腐的特点相似。豆腐...

融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融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