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小记者乡村行第五站·走进柳城县东泉镇螺田村马鞍屯在“蜜桔乡”开场“新闻发布会”
▲来,我提一个问题。 今报记者 钟华 摄小记者在采访时用心记下每一个情节。今报记者钟华 摄小记者在蜜桔园里学习剪果。 今报记者钟华 摄
统筹:袁巧玲
合作单位:
柳州市语言文学学会
柳州市作家协会小作家分会
11月1日,50余名今报小记者来到柳城县东泉镇螺田村马鞍屯,采访该屯“种下甜蜜”、“收获甜蜜”的村民,分享他们的甜蜜事业。
蔗海中的小洋楼
今报小记者韦杰薰
羊角山小学2010(1)班
清晨,露水还没退去,小记者一路驱车来到了马鞍屯。离村子还有很远的路,小记者就看见了茫茫蔗海。穿过蔗林,小记者进入了蔗海中的一个村庄。
“到了,这就是马鞍屯,这个村庄的人都姓钟。”引路的人告诉小记者。接受小记者采访的一位老者名叫钟海清,今年72岁,是马鞍屯德高望重的钟氏族长。钟海清告诉小记者,这个屯的人都姓钟。全屯有83户人家,500多人。
小记者环视这个大村庄,看到一幢幢小洋楼,错落有致。小记者心里在想,这个屯的人为什么那么富有?
“是因为这里的村民都种了很多甘蔗啊!”钟海清告诉小记者,这个屯的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甘蔗。种得最多的农户达40多亩,平均毎亩甘蔗的纯收入2000多元,年纯收入达到8万多元。
在采访中,小记者了解到,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很适合甘蔗的生长,甘蔗的产量很高。我们从窗户看出去,窗外的甘蔗长得很粗很高。一根甘蔗高达三、四米,高过了房子的一楼。农民把已经成熟的甘蔗卖给糖厂,把卖甘蔗得的钱用来建房。
与农民分享甜蜜
今报小记者巫承希 柳石二小09(1)班
柳城县因盛产蜜桔而闻名,也因此被誉为“蜜桔之乡”。当天,小记者们走进马鞍屯的一片蜜桔园,品尝蜜桔的甜美,与种蜜桔的人分享快乐。
这个蜜桔园的园主名叫钟房林,是种植蜜桔大户。他家有两个蜜桔园,8年前种有10亩,4年前种了6亩。小记者进入的蜜桔园是园主4年前种植的。
走进蜜桔园,映入小记者眼帘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蜜桔树,树上挂满了黄灿灿的蜜桔,像一个个黄色的小灯笼。有的树上结的果太多,把枝头都压弯了。望着这满山的果树,让人不禁垂涎三尺。
大家迫不及待地冲进果园,开始摘蜜桔了!园主向小记者每人发了一把剪刀及一个袋子,看着大大小小的蜜桔,一时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园主介绍说,蜜桔向阳的光照充足,果特别甜且皮光滑美观。小记者按照园主说的方法来摘,找到一棵树,先吃一个,如果好吃就多摘点,不好吃就换另一棵。不一会儿,有几个小记者就摘了满满一袋。
这一天,小记者不仅收获了果实,还收获了快乐。
有模有样的新闻发布会
今报小记者钟林 柳州八中2014(17)班
对于小朋友来说,多数人并没有参加过新闻发布会。当天在马鞍屯举行了一次有模有样的新闻发布会,屯里的尊长和相关负责人接受小记者采访。
受条件限制,新闻发布会的会场设在一个露天的晒谷坪上。三位接受采访的“领导”坐在三张高靠椅上,如同坐在主席台的发言席上,小记者坐在对面的矮凳子上,如同记者席位。这样简单的布置还真的有点像开新闻发布会的样子。
新闻发布会开始了。老记者给小记者做了示范,先报告自己是哪个新闻单位,自己叫什么名字,然后提出要问的问题。小记者照着老记者的样子,争先恐后抢过话筒,提出自己想要问的问题。整个新闻发布会自始至终没有冷场过。
通过举办这次有模有样的新闻发布会,小记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新闻采访锻炼机会。
一人有难众人帮
今报小记者陈鑫源 柳石路小学2010(2)班
当天下午,今报小记者们在马鞍屯采访时,遇到了感人至深的一件事:
该村钟氏数百宗亲正在这里举行“钟氏先祖——南北朝大将军钟贤公纪念会。”会议休息时,一位宗亲,抢过话筒,宣读了一份倡议书,倡议要给一位远离20多公里外的宗亲捐款。倡议的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宗亲慷慨解囊,当场就捐得了人民币1830元。
原来,这位急需救助的宗亲名叫钟彩平,今年52岁。
今年3月30日,天降横祸摧毁了这个家庭。那天,钟彩平骑着摩托车回家时,被一辆汽车撞成重伤,不省人事。七个月后,经过医生的精心抢救和家人的耐心服侍,钟彩平从原来的植物人到现在会说话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治疗。可是,已经花了20多万元治疗费的钟彩平家,早已四壁如洗。
正当钟彩平的家人为冶疗费心急如焚时,马鞍屯的宗亲号召全屯村民以及各地的宗亲伸出援助之手。
新闻推荐
今报柳城讯(记者廖艳明通讯员赖春钟弼毅)冬季到来,电热扇、热水器等各种小家电开始热销。为了让大家用上安全的产品,11月中旬开始,柳城县工商局与家电厂商一起,开展打假行动。执法中,竟然还有售假商家自...
柳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