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字号

合肥晚报 2021-08-29 21:08 大字

艾宏兴 吕士民 绘

□柳丝

淮河路步行街地段,历史上货肆林立,合肥本地人和外来的商人在那里开设杂货店、鞋帽行、绸庄、布店、裁缝铺、酱园店、刀剪店、饭店、酒楼、糕饼坊、纸行、成衣店、估衣行、线店、家具行、香店、皮张店、古董店、茶叶行、砻坊、糟坊、黄烟铺、麻行、绳行、画像室、裱画店、钱庄、当铺等,可以说与市民生活休戚相关的店堂是应有尽有。

一、“五洋”商行鸿义发

今天的合肥淮河路步行街与含山路交口处,昔日有座宽敞的铺面,主要经营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庐州人习惯称为“五洋”商行,不仅四乡农民上城必去那里,连周边的舒城、庐江、巢县、六安的小商户,也将那里当做批发市场。

所谓“五洋”是指清末的时候,英、德、意、日、法、荷、美等国商人或代理人纷至沓来,一方面收购农、副、土特产品,一方面以高价兜售日用工业品。那一时期,中国商人的日子不好过。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瞄准了从外国进口的新奇商品,卖起了洋玩意儿。鸿义发就是这样一家商铺,主要经营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大家习惯称为“五洋”商行。

鸿义发的创办人姓虞,排行老四,人称虞四爷。当时,由于日货倾销,造成合肥城里商铺大量倒闭。东大街有一家商店的老板将资本全部蚀光,将家里的房屋卖掉尚不足抵债,最后自杀了事。

但虞四爷却艺高人胆大,看出了“洋货”的好用,决定开设商铺专卖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所谓“洋油”其实就是煤油,那时的合肥人还不习惯用煤油点灯,基本上用的是豆油,火苗小、黑烟大。虞四爷就选择几条街道挨家挨户免费送煤油灯,居民们一试,不仅亮堂,还没有烟熏。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就是那次成功的营销,奠定了鸿义发后来在合肥商业中的地位。

如果说鸿义发是在虞四爷手里发家的话,那么传到儿子虞荫生的手里,不仅生意顺风顺水,在场面上也是如鱼得水。

熟悉民国史的人都知道,1928年北伐之后,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实行训政,一方面为宪政实行做准备。1936年五五宪草通过,国民政府预定于1937年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于是在1936年同年,于全国举行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但随后抗战爆发,制宪工作暂停,选出之代表并没有实际任务。一直到1946年才延后召开制宪国民大会,而且十年前选举出来的代表资格仍旧有效。在一份当年的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名单里,虞荫生的名字赫然在目。虞荫生是作为职业团体代表参加“国大”的,他当时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安徽省商会会长,由此可见他在商界的地位了。

当年,鸿义发经营“五洋”商品,其实好多还是国内生产的。那时中国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资本虽然步履维艰,但毕竟有了自己的近代工业。

比如说洋火,以前的教科书上说旧中国一穷二白,连火柴也生产不了,有一点夸张成分。最起码鸿义发经营的洋装、洋纱、洋油、洋火、洋烟部分还是中国人开办的工厂生产的,只是由于生产工艺是外国引进,老百姓习惯那种叫法。

说鸿义发名气大,坊间倒是有不少与之有关的传说。

鸿义发成立之初,每日营业款都存在李府开设的钱庄里。当时正是辛亥革命,合肥即将光复,革命党人孙万乘回到合肥策动起义。但当时府县两级田赋钱粮滞纳甚多,财政空虚。而新成立的军政分府广设机构,改编军队,开支浩大,不得不向地方绅商筹款。当时的东大街是钱庄的集中地,号称金融一条街。而鸿义发、德和庆、益兴隆等诸字号在钱庄内的存款全部被冻结,凡李府投资入股各商号的钱财物资,亦予查封,悉数充作军政经费开支。各户钱庄均用笆斗盛装银元由枪兵护送,运到军政府。

鸿义发当时在东大街坐北朝南,一溜三大间门脸。国民党安徽省省会搬迁到合肥的时候,为了整顿市容,曾经要求东大街沿街商铺自行将一层铺面改造成二层小楼,许多商家没有经济实力,便在临街的一面砌上一堵墙,上面开有窗户。从正面看,俨然是气派的二层楼房,从后面看就露了馅。

但鸿义发没有弄虚作假,三间铺面上是货真价实的楼房,引来周围商家无数羡慕嫉妒恨的眼光。

二、百货大王艾宏兴

上点年纪的老合肥应该还记得,昔日十字街靠近鼓楼桥的东边有一爿店铺,那就是著名的艾宏兴百货商店。作为民族资本代表之一,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之前,都是庐州城里百货业的翘楚。

艾宏兴是湖北武汉人,他的百货商店是一座两层小楼,一楼是三开间门面,经营的商品号称“名牌荟萃,包罗万象”。与当地人开的传统百货商店相比,不仅规模大了许多,商品也都是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大码头进的,当时流行的高档商品有三星牌搪瓷脸盆、双钱牌胶鞋、回力牌球鞋、太平洋牌毛巾、英雄牌绒线等,合肥只有这里有得卖。

艾宏兴很会做生意,为了留住更多的普通顾客,他同样经营牙刷、牙粉、香皂、花露水和针头线脑等日用小百货,而且花色品种要比小店铺多得多,价格还相对便宜。当时,许多小的百货商店给挤兑得只有关门歇业。

艾宏兴能够做得那么大是有自己的生意经的,当时,为了使自己店里的商品在合肥百货业中引领时尚,特别设有申庄,坐庄采购上海百货。那时还没有“奢侈品”这个概念,但艾宏兴实际上开了合肥“奢侈品”先河,那时要想在合肥买到高档商品,只有去艾宏兴百货商店。

其实,合肥的商人历来有讲究商道的传统,比如对老顾客给予价格优惠,代销或赊销商品,对于批发的顾客还以预售方式促成趸批交易。此外,除采取现金现货交易外,有的还以挂账(行话叫上折子),或先送货上门然后登门取款等形式销售。

艾宏兴的生意经更绝,他在合肥商家里面第一个采用赠送彩券、有奖销售、买一送一的方式,逢年过节,店门插上彩旗,雇用吹鼓手营造欢乐气氛。现在倡导的“货真价实,热情服务”,艾宏兴早在几十年前就实行了。

当然,生意人是逐利的,他的一切经营手段都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合肥临近解放的时候,物价是一天不同价,早上还是一文钱的买卖,下午就涨到两文钱了。但艾宏兴仍然明码标价,并且承诺当天商品一律不涨价,在消费者中赢得了声誉。这其实是艾宏兴玩的一种花样,他每天早中晚三次派人去打听行情,把那些利润高的热门商品收进仓库,对外推说“脱销”了。对那些不值钱的牙粉、鞋刷、牙签等小商品和一些滞销货则照常供应,原价不动。等到晚间商店打烊,再改换价码,第二天开门涨价。

正是靠着精明的生意经,艾宏兴一直维系到了解放以后。1956年公私合营的时候,“百货大王”艾宏兴进行清产核资,其动产、不动产总值3万余元人民币,资产虽然不多,但在当时的合肥民族资本里,已经是相当可观的了。

艾宏兴还有个值得骄傲的事,那便是伙计里出了个大画家——王石岑。

参观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人,可能对安徽厅里面的那幅铁画《迎客松》留有印象。当年周恩来总理曾大为赞赏:“这幅铁画做得太好了!铁打的迎客松,象征我们祖国的万古长青,再说我们中国人好客,迎客松的寓意很好。它既有政治气派,又有艺术魅力,是美与力的最佳结合。”

可你知道这幅铁画原稿作者与艾宏兴的瓜葛吗?

王石岑是合肥人,家就住在撮造山巷。年轻时,他是当时为数不多上过学的人,因为和艾宏兴是亲戚,便被请到艾宏兴百货商店管账。那时艾宏兴百货商店的二楼是仓库兼店员宿舍,王石岑喜欢画画,每天算完账后,就在那里学画,后来居然成了合肥师范学院的美术老师。

“文革”期间,合肥师范学院并到安徽师范大学,他在艺术系任教授。彼时已经小有名气,有“芜湖王石岑”之称,他的养女王叶青现在就是芜湖市文联的画家。

1959年,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安徽省委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幅巨幅铁画《迎客松》。经安徽省文联主席赖少其推荐,王石岑接受了创作《迎客松》画稿任务。

王叶青介绍说,当时,父亲脚穿纱袜,站在拼凑起来的竖2.5米、横4.5米的巨幅宣纸上面,奋笔纵横,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一杰作。芜湖铁画艺人储炎庆则率领八大弟子来到合肥,在合肥模型厂里按照画稿,进行锻制,日夜奋战达两月之久,共用去200多公斤钢铁才完成。

我也查找了有关王石岑的资料,这位从艾宏兴百货商店伙计成长起来的画家,完全是自学成才。抗战期间,他流亡四川,拜黄君璧为师,得其山水画真传。之后,他历览三峡之险、峨嵋之胜、黄山之奇,搜尽奇峰打草稿,锤炼成峻秀雄丽的个人风格,跻身于全国山水画高手之林,82岁时逝世于合肥。

三、刘东泰的糕点店

据说,麻饼起源于咱们合肥地区,起先是那种铜钱大小,实心无馅的饼子,外表还布着密密麻麻的芝麻,当时称之为“金钱饼”。合肥老百姓逢年过节时必备“金钱饼”,寓意招财进宝。

时间流逝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合肥大麻饼已成为当地特产,做工也经过多次改良。饼馅除白糖外,增加了冰糖、果仁、青红丝等,味道香甜。彼时李鸿章正如日中天,唯一要巴结的就是太后老佛爷。经常派人从家乡带上合肥的一些地方特产。其中,大麻饼尤其得到老佛爷的喜爱,并分送给满朝文武大臣品尝,大臣们也是交口称赞。为使送入宫中的麻饼确保质量上乘,李鸿章便指派大管家刘东山坐肥监制。

刘东山后来辞官回乡,在合肥开了家食品杂货店,雇佣几名糕饼师傅,对流传已久的大麻饼加以改进。他们将饼做得更大,并加大馅的内容、分量,表皮的芝麻粘得饱满、均匀,色泽黄亮。新制作的大麻饼上市后,购买者蜂拥而至,店家供不应求,口碑鹊起。

刘东山出生于1855年,他为人处事认真得到李鸿章府邸的信任,所以后来才得到了监督制作上贡麻饼的重任。但不知怎么,李鸿章的侄子对他不感冒,无奈,只好称病前往苏北闯荡。不久回到老家合肥开设了“刘东泰糕点杂货店”,地点在后大街与花园街交口东北拐角。那是一间坐北朝南的门脸,前店后坊式,制作经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还有挂面、欢团等。

刘东山的后人刘康生先生说,据祖母回忆,为了创立品牌,祖父自己亲自动手精心选料,又聘请糕点行家共同研究、苦心制作,还到苏州、扬州、杭州等地学艺取经。

都知道合肥的老字号张顺兴,其实刘东山“刘东泰糕饼杂货店”比张顺兴要早得多。早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那里的大麻饼及烘糕、寸金、白切等已成为庐州府的名点了,尤其是大麻饼更是享誉沿江一带。车站码头也经常可以看到大麻饼的身影,成筒成箱用红纸金字包装,由车船运往芜湖、安庆、苏州、杭州等地。

有当年的店员忆及当时情景:每逢过年,“刘东泰糕饼杂货店”都以大麻饼馈赠穷人,用欢团、金钱酥等糕点散给在店堂门前玩耍的孩子们。

1935年,刘东山因病去世,安葬在西郊城外蜀山湖附近的老坟地,不少徽商名流、老字号店主和亲友百姓前往吊唁。“刘东泰糕饼杂货店”由刘康生先生的大伯刘应甫继承管理。因为生意兴隆,除了后大街的主店外,又在十字街四牌楼附近的基督教堂斜对面开了一家分号。当时,主店和分号的生意都非常好,最多时雇佣的糕点师傅和店员将近70人。

20世纪40年代以前,因为“刘东泰糕饼杂货店”的带动,庐州城里先后有了张顺兴、柏义泰、黄复兴、宏兴仁等比较有名的食品杂货店,都是大麻饼等糕点招揽生意,其中“张顺兴号”发展较快,逐渐打破了“刘东泰糕饼杂货店”一家独大的经营局面,相互竞争,几乎白热化。合肥大麻饼及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就是在那时形成特色,大麻饼名气更旺、品位更高、质量更好。

1938年5月14日,日军侵占合肥,飞机大肆轰炸,“刘东泰糕饼杂货店”被炸毁,店堂及老宅有的化为灰烬,店主刘应甫死于逃难途中,店员失散后生死不明。刘康生先生的祖母、母亲在三河、桃镇等地辗转避难,而父亲跟随外祖父一大家子逃难去了贵阳、安顺等地,解放前夕才返回家乡。

新闻推荐

45岁男子胸腔粘连犹如“盘丝洞” 胸腔镜检查揪出元凶

星报讯胸腔内盘根错节犹如“盘丝洞”,还闹起了“水灾”。昨日,记者获悉,舒城的任大哥到安医大四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