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结对 走出产业扶贫新路径

安徽日报 2019-11-07 06:39 大字

前不久,在宣城市宣州区与舒城县结对帮扶采购协议签约仪式上,宣州区向舒城县开出了采购大单。自2017年开始,按照安徽省出台的《关于县域结对帮扶推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确定宣州区结对帮扶舒城县以来,两地“结对子、走亲戚、炼真经”,牵住产业帮扶这个“牛鼻子”,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在舒城县干汊河镇黄姜扶贫生产基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基地负责人说:“结对帮扶让我壮了胆子,今年又流转了280亩土地。眼下正是黄姜最后的抢收期,现在是供不应求,刚打包了18吨黄姜运到山东那边去了。”

“这个扶贫基地是县域结对帮扶的结果。”在舒城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周圣发看来,黄姜生产周期短,当年投入当年就能回收,按照亩产4000斤计算,一亩就有2万多元产值。

建立特色种植业基地是两地结对帮扶的硕果。去年,宣州区农委组织联合聚鑫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舒城县实地考察。在深入了解舒城气候、土壤等情况及舒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后,这家合作社与舒城县农业示范园区、谷瑞、昌涛、东升、裕盛蔬菜等合作社签订“千亩芦笋产业扶贫示施基地”协议。按照协议,聚鑫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要帮扶舒城县合作社实施“五个统一”,即统一选购芦笋品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收购,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模式。

今年以来,宣州区已支持舒城县15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来自宣州区的结对帮扶资金,为项目建设打了底,后续还要靠自己”,周圣发认为,结对帮扶是让贫困县在脱贫攻坚中思路更宽一些、资源更足一些、市场更广一些、资金更多一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发挥本地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基地建设以来,我把家里的2亩多地流转出去了,现在我也到鸿升基地里打工了,锄锄草、种种苗,活不累,最主要就在家门口能照顾家。”舒茶镇石塘村钱让转就是收益的贫困户之一。他掰着手指头算算账,“得!一年也有2万多元收入。”

受村民夸赞的舒茶镇鸿升中药材生产基地依靠宣州区200万元的帮扶资金,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扩大到1000亩,带动了8个村,100多户贫困户。

“结对帮扶,关键要找准产业。双方确定了蔬菜、茶叶、中药材、养殖四大类特色产业为帮扶产业,并筛选出19个合作产业项目。”舒城县产业扶贫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宗志松说,2017年和2018年,宣州区每年支持舒城县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共建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吸纳360多人就业,帮扶项目受益2600人;共建就业扶贫车间22家,提供就业岗位1316个,带动就业412人。

新闻推荐

【解读】欧菲光资本挪腾,巨额增资成立10天的子公司意在寻找接盘方

记者|曹立编辑|陈菲遐从南昌欧菲光产业园向北380公里,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在这里,欧菲光的下一个巨型生产基地已经呼之欲...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