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露:勤劳双手托起好日子

皖西日报 2019-08-18 21:12 大字

丁文新 本报记者 杨曦

7月底酷暑天,上午刚过8点,火辣辣的太阳就肆无忌惮地直射在舒城县晓天镇南岳村红土村民组。一位年轻人流着汗水,推着一车饲料,正在喂养他的“心肝宝贝”。见到主人来了,一只只鸡鸭顿时活蹦乱跳起来,连憨厚沉稳的几头黄牛和骡子也伸长了脖子,打着响鼻,提醒着主人,自己已经饥肠辘辘了。这位年轻人叫黄成露,今年36岁。这一天,村民组要召开低保评审会,要不,“忙得脚不沾地的他早就出门干活了。”

红土村民组位于晓天镇南岳村最北端,40多户,由于山势陡峭、地处偏僻,是本村最后一个通水泥路的村民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较高,而黄成露一家于2014年也列入其中。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父亲和母亲也已60多岁,作为独子的黄成露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但要强不服输的他,决心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困境,让一家人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几亩薄田的收益杯水车薪,如何将脚下厚实的土地变成“聚宝盆”?黄成露首先把目标投在了山场上,抚育,新植,不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桃子,梨子,杏子,随之生根发芽结果,屋后的小山坡成了《西游记》里的蟠桃园。描绘着未来的丰收景象,黄成露在等待中有了更多的想法,他把目光瞄上了养殖业。2015年,“胆大”的黄成露一下子牵回了9头牛,这个数字在当时全镇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平整了一块场地给鸡鸭,还给“新朋友”新建了一个舒适的家。“善待它们,它们才会给我更多的回报。”哪怕再忙,黄成露都会把他“宝贝”们的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当年,宰杀了3头牛,小伙子一下子就挣了1万多元。良好的势头,让黄成露眉开眼笑,目前,黄成露的农舍牛的饲养量已达15头,2018年,仅此一项,就赚足了5万多元。

随着各种产业的风生水起,黄成露又动起了脑筋。山区现在虽然处处都修通了水泥路,但山货的下山、山场上的活计,仅靠人工,不但难度大,而且费时费力。都说骡子是干活的好手,既能驮,又听话。今年,黄成露按图索骥,前往杭州进行考察、了解,并果断出手,带回了两头黑黝黝的新伙计。没通过网络、朋友圈、电话寻师学艺,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摸索,他很快便对骡子的习性、饮食和饲养方法有了充分的掌握。在主人的用心调养和调教下,两只骡子很快进入角色,成为了当地的香饽饽。“前不久,万佛山修步行道,我的两头骡子功不可没,什么砂石、水泥往山上搬运轻松搞定。”黄成露说,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带着两头骡子南征北战,杉树出林,一些村组的安全饮用水工程修建水塔,包括人家迁坟修墓,干了不少人力难以完成的粗活、重活。“一边忙着三四百块钱一天的活,一边还得接受别人的预约。”黄成露往心爱的“伙计们”嘴里塞着新鲜的草叶,眼神里既有喜悦,也有感激。

“来了,来了,会议已开完了,我马上过来。”忙碌间,黄成露接到了万佛山步行道修建管理处的电话。“这段时间活多,两头骡子的确忙不过来,目前我正准备找人合作,成立一个驮运队。”

村民组会议一结束,黄成露就急忙来到了附近的青山绿草之间,几十笼蜜蜂是自己的老朋友,与它们“相识”已近10个年头了。养蜂是个技术活,但对于如今的黄成露来说,已是驾轻就熟了。这么多年来,蜂蜜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项固定收入,浙江、合肥都有他的老客户。行家里手带来的不仅仅是自己家庭收入的增长,还带动了本村民组群众的养蜂热潮,有求必应,年轻人成了大家眼里的老师傅。

如今对于蜜蜂养殖,黄成露心中有了更多的规划,计划创立自己的品牌,“要把家乡的好东西更好地推广出去。”

辛勤的奔忙,让这个家庭的日子愈加红火,2018年脱贫时,全家年收入达8万元。“今年,各项收入加起来超10万元问题不大。”晒得黝黑的黄成露,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抬头看看头顶上正灿烂的太阳,浓眉大眼之间写满了信心。

新闻推荐

探向地层的“金刚钻” 记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朱恒银

据《安徽日报》8月15日报道“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从地表到地心,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