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向地层的“金刚钻” 记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朱恒银
据《安徽日报》8月15日报道“一腔热血,融进千米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从地表到地心,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工、大国工匠朱恒银,一直让探宝“银针”不断挺进,钻头行走的深度已经矗立为行业的高度。从普通钻探工人到大国工匠、中国好人,从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到全国劳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44年来,为寻找地下宝藏,朱恒银如同探向地层的“金刚钻”,始终奋战在地质勘探一线,用洁白如银的恒心,书写着“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动人篇章。
钻头行进的深度,代表行业的高度
“前不久,我们研发的5000米多功能变频电动钻机,在河北下线并通过专家验收,今后我国5000米以下勘探又增添了一‘利器’……”8月8日,在313地质队大院里,朱恒银谈起最新创新成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介绍,这台钻机是我国首台多功能新型钻机,可推广应用于地下深部新型能源、油气勘探、地质找矿、科学钻探等多领域,对于降低钻探工人工作强度、改善钻探工人工作环境和推动地质钻探设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朱恒银退休返聘的第4个年头。64岁的他,原本可以在家陪陪家人,但单位两次返聘他,他也舍不得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钻机、钻杆、钻头,更想给队里的年轻人再引引路。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朱恒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矿产资源等地下宝藏,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和“粮食”。“搞钻探是个苦活、累活,但只要能帮国家找到矿,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朱恒银坦言。
1955年,朱恒银出生在舒城县大别山区,高中毕业就被招工到地质队成为一名钻探工人。从进队里的那一刻起,他就爱琢磨些小发明。当钻探工人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搞“五小”创新,有8项成果在钻探施工中得到应用,这给了他巨大的鼓励。
“钻探是找矿的最后一道关口,再完美的找矿理论,也需要钻探来验证。”朱恒银说,钻头每前进1米,都要面临高温、高压的巨大挑战。一路走来,朱恒银瞄准钻探前沿,努力攻坚克难,在国内首创小口径螺杆钻受控定向钻探分支钻孔,首创国内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2706.68米最深纪录,主导研制的9项地质钻探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相关钻探技术已应用到国家深部探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和北京、上海的地面沉降防治中,助力发现了亚洲储量第一的金寨沙坪沟钼矿等多个大矿。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44年来,朱恒银甘当永不停歇的“钻头”,不断向地球深部进军。他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工程和研究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完成的“深部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将我国小口径岩心钻探地质找矿钻探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创造了上千亿元的经济价值。
地质钻探,要有无穷的钻劲和韧劲
“朱恒银从一名普通的钻探工人,成长为教授级高工、大国工匠,并非偶然。他有着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坚韧不拔的攻关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313地质队退休职工范寿林告诉记者。
范寿林是朱恒银的入党介绍人,被他亲切地称为“入门师傅”。“朱恒银爱学习、爱钻研,而且执着有韧劲。”范寿林透露,刚进队里的时候,朱恒银就特别爱读书,经常看书到深夜,他自己还做了个“移动书箱”,走到哪、带到哪。
“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像是拾破烂的,仔细看是搞钻探的。”这是地质找矿人的真实写照。面对荒凉艰苦的环境,朱恒银和不少青年一样,也曾犹豫彷徨,但队里一位老领导的话,给了他巨大的“震撼”。“你们别看现在这里一片荒凉,可是地下埋藏着大量宝藏,靠你们青年人把它勘探出来,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就是一座城市。地质勘探是国家建设的‘地下尖兵’,从事地质找矿是我们的无上光荣。”老领导的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以至于几十年过去,朱恒银依然可以把原话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
从深山旷野走来,满身泥浆、两手油污,朱恒银却扬起永不言弃的笑脸。“钻头的初心只有一个字:钻!我相信,只要钻下去,肯定能钻出个名堂。”朱恒银说,干地质钻探要有无穷的钻劲和韧劲。
2005年,已经开采50余年的滁州琅琊山铜矿,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当时,地面上都是密集的建筑物,很多钻探队伍无从下手,但朱恒银运用高超的定向钻探技术,最后在深部找到储量达10万余吨的铜矿体,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30年。”313地质队“金锤奖”获得者张怀东说。朱恒银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可以在一个钻孔中向周围360度的任意方位进行分支钻进,并能在千米以下的岩层中打出“S”形、“U”形、伞状、羽状等多个方向的钻孔,取心时间由30多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
“学者的风范,匠者的心。”313地质队队长王松根说,朱恒银对钻探行业的热爱和对钻探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全系统出了名的,他从事钻探工作44年,亲手设计施工近千个钻孔,完成地下钻探工作量约50万米,创造了没有报废一个钻孔的奇迹。
一个人干不成事,要靠团队的力量
“找了那么多大矿,其实我只是参与而已,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小,任何时候都要靠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干不成事。而找一个大矿,可能要靠几代人的努力。”在采访中,朱恒银多次表示,找矿立功需要凝聚集体的智慧。
在313地质队,搞钻探的朱恒银与搞地质的张怀东,是该队的两块“招牌”,两人年龄虽有差距,却惺惺相惜。实际上,无论是在滁州琅琊山铜矿寻找接续资源项目中,还是在金寨沙坪沟钼矿勘查中,都可以看到两人携手奋进的身影。2017年1月,张怀东参与的《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近年来先后获评“金锤奖”、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朱恒银对于钻探的钻研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张怀东充满敬意地说。
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近年来,在朱恒银带领的团队中,3人破格晋升钻探工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高级工程师,拥有2名省部级能工巧匠,1人获全国钻探技能大赛银奖,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以及安徽青年科技奖、安徽青年五四奖章,1人获评江淮工匠,2人获安徽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目前,朱恒银领衔的深部钻探创新团队的行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新闻推荐
立行立改从严从实展现调研新气象 省政协在主题教育中加强和改进调研工作
省政协党组及机关党组坚持高位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这个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