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

新安晚报 2018-05-18 10:25 大字

□舒城杨世云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的青春就是在一首歌中、在和一群人的相逢中突然开始的。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好像就是特意为我们创作的。我们1981级舒城师范学校的新生,就是听着这歌开始了青春岁月。

那一年,身着咖啡色灯芯绒褂、绿色的确良裤,梳着齐肩的两个小辫,我这个山村小姑娘拎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从未到过的县城,来到了这所刚刚恢复招生、雏形初具、设施还不完善的校园。

一幢三层教学楼坐北朝南,砌着镂花栏杆,两端有突出楼体的部分与主楼形成直角。带窗户的实墙部分,是男生宿舍。西边是三层楼的教师宿舍,再往西的几间平房是食堂,外搭的大棚,供学生打饭遮阳避雨。

女生宿舍紧挨教学楼东边,是匍匐在楼下的三间茅草房。虽与男生宿舍在俯仰之间,却老死未能往来。青春期并无多少故事可写,也算那个时代的特产。

几座建筑物间的空地极尽蛮荒,一派璞玉未琢的含蓄,和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极相匹配。

班上已坐得满满当当,只剩最前面一个空位,不用说,那就是我三年的安身之所。同桌的她,和后位的她,成了“我们仨”。其他47位全是溜溜的他们。这是当年舒师新生的全部阵容。

每天清晨,“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清晨来到树下读书……”谢莉斯、王洁实的歌声,紧接着起床号回荡在宁静的校园,我们的一天开始了。

匆匆洗漱,来到荒草凄凄的教学楼前空地——这就是我们早期的早操场地。场地的荒凉与队伍的严整,形成巨大反差。校长的衣着行止也与其身份形成巨大反差:一米五左右的个头,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常常拿一把扫帚扫地。早操后,他便艰难地攀上三四层叠加的楼板开始训话。他说些什么记不得了,但他艰苦朴素的形象,却令我印象深刻。这个形象,几乎是上世纪80年代承前启后的时代符号。

每天,我们要上七八节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不分主次,全修。

这种“不分主次”真是值得点赞的。那是真正的开放式教育,就音乐课来说,每个教室都配有一架脚风琴,人人随时可弹。大家也各有所爱,拉二胡、提琴,吹笛子、口琴,弹脚风琴、手风琴,大多自买自学。三年毕业,几乎人人都拥有一技之长。这丝毫没有耽误文化课,如今,大家都在工作岗位上独挑大梁就是明证。想想如今的孩子们,只能在题海里挣扎,多么悲摧!

严肃紧张的一天课程结束后,晚饭后的一段时间最为美好。男生们爱在运动场上生龙活虎,女生们则喜欢外出散步。学校没有围墙,南北西三面皆直通平畴沃野。阳春三月,全是麦苗青青菜花金黄,白杨柳树也新叶初展,一片“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景象。一座座水圩人家点缀其间,柳树桃树水竹,掩映着茅檐土屋,水面麻鸭白鹅漂浮,塘前供人们浣洗的跳步石板,像码头栈道似的。

清晰记得,“我们仨”徜徉在油菜花海里。微风吹拂着青春的面庞,我们俏皮地唱起:“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多么美好的人生春天呀!每念及此,不禁热泪盈眶。

美好总是特别短暂,一眨眼,身后教学楼已通体明亮。

晚自习的管理,只有铃声没有老师,但整幢教学楼鸦雀无声。十几岁的孩子,整体自律到如此,现在想来简直不可思议!偶尔也有例外,女排比赛的日子,男生们就扛着长条板凳,去校外单位看电视直播,一路说笑,洒落一路阳光。

说来有些惭愧,有好电影的晚上,我总也按捺不住,便叫小伙伴装病请假,偷跑出去。几次下来,班主任有所察觉,居然到女生宿舍查岗。最惊险的一次,我们前脚刚到宿舍,就听到脚步声,她连忙钻进被窝,连鞋也来不及脱,总算躲过一劫。

其实,和学霸们同班是个悲剧。无论老师讲得多快,考题多难,考纪多严,全都不在话下。我再努力也进不了前十,我很苦恼。可后来,在全省毕业统考中,我班成绩名列第一,我又很自豪。

最忘不掉的,是我们的那次春游。我生平第一次知道,在学习生计之外,还有另一种生活的存在。清晰地记得,我穿了一件蓝色列宁装,胸前别上校徽,骄傲地走在梅河镇老街上。吃过早点,全班步行到龙河口水库松渡码头,乘上一条黑色渔船。碧绿的湖水像绸缎一样闪烁,身后犁出一长串雪白的浪花。天空碧蓝如洗,时有白鹭飞过,远处浮在水面上的黑点是野鸭。同学们仰起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笑语喧哗,兴奋异常。班上的“李谷二”禁不住高歌了一曲:“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还有什么歌更贴合此情此景呢?好可惜,三年中,这样的春游只此一次。

另一件难忘的事,便是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我们班排演的是合唱《我的祖国》。因为我领唱时调门太高,结果到了合唱部分,大家只能声嘶力竭。演出时,我们还煞有介事地配了指挥,戴上白手套,拿着指挥棒,结果,他把自己与合唱队的关系指挥得“水火不容”。不过,谁又在意呢?

一天宛如三年,三年宛如一天。一转眼,毕业三十多年了。在我的心中,真正称得上青春岁月的,我只认那三年!此后的三十多年,生活像陀螺一样旋转,很难再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翻阅我们的青春,挺为这一代中师人可惜的:本来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却被过早采伐,做成承担基础教育的扁担。这群人在教学、生活条件极为简陋的环境下,撑起基础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中国的教育,真该为他们远去的青春记一功的。

新闻推荐

货车号牌污损司机被罚在朋友圈“集赞”

本报讯4月28日,舒城交警在执勤中,查获一辆号牌污损不清的货车。鉴于污损不严重,司机认错态度诚恳,交警最终罚司机在朋友圈曝...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