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犹记圩区独特年俗

合肥晚报 2018-02-08 01:02 大字

○烀汤的年俗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资料图片)

丰乐河、杭埠河与白石天河流域,有一块庐江、舒城和肥西三县交界的圩区。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民风淳朴,这里的春节除了有和大多地方一样的贴春联、守岁等风俗外,还有自己独特的年俗。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独特年俗有的已成为记忆,有的正在以新的方式传承、延续。

大年三十一碗汤

大年三十上午开始,烀汤是圩区千家万户忙碌的内容之首。过去家家都是大铁锅,在锅里放进猪肉、整鸡,或整鸭整鹅,以及佐料,锅底下猛火烧,慢火炖。直至香气满屋,引发全家人的口馋。

一年忙到头,大年三十一碗汤,是必须的。喝汤时,鸡腿都是盛给长者或最宠爱的幼儿,其余家人吃猪肉或吃鸡肉,随便吃。喝汤也有讲究,家中常年在外的人,得吃鸡的飞胯,预示来年飞得更远,求财更多;长辈吃胸脯或走胯,预示新的一年身体健壮;婆婆和儿媳妇平分鸡头、鸡尾和鸡脚,预示婆媳之间和和睦睦。

烀汤归烀汤,不仅仅是为了大年三十全家人的一碗汤,而且是全家年尾与年头的有效衔接。先说烀汤,烀到七八成熟时,便从锅里捞出一些猪肉、鸡等,放进碗柜里晾着,相当于今天的卤菜。等年饭吃过以后,将碗柜里的猪肉、鸡等切好,作为正月招待客人的备用。因为正月的三天年“不下生”,锅里的烀汤不能全部喝完,得留部分后几天煮面条时用。“大年三十一碗汤”的年俗今天还在延续着,只不过很多人家不用大铁锅烀汤,而是用砂锅炖汤,或是用电器煲汤了。

年饭要硬,吃饭要剩

与其他地方不同,一直以来,庐江北部圩区以种水稻为主,因此人们除夕不习惯吃饺子,而习惯吃米饭,把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称为“年饭”。圩区的年饭,人们讲究阔绰。特别是煮年饭不比一般的煮饭,一要分量多,是平时的好几倍。有意多留剩饭,剩饭用淘米箩盛起来,留着正月初一到初三的中午吃。二要煮得硬,一定要比平时的饭硬,意味着全家生活一年硬似一年,图个好兆头,以此祈愿新的一年里的生活更好些。三是饭粒硬,饭硬放得时间长,不会轻易糖化。

吃年饭,慢慢吃,吃饭要剩。全家人不可只吃一碗,都得吃两碗。第一碗饭盛少一点,第二碗饭可以盛得再少一点,一定要剩着,有意“剩碗底”。长者对“剩碗底”的解释有二:一则年尾剩到年头,意味着不缺饭;二则年年有余,图个吉利。只可惜,这个年俗在很多年轻家庭已经消失,只有一些上年纪的老人还在坚持。

洗门槛,掏鸭蛋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庐江圩区很多地方流传三十晚上“洗门槛”和“掏鸭蛋”这两项年俗。

为了三十晚上洗门槛,家主人早有心计,在夏秋季节就采摘菜园里的马齿苋,将其晒干收藏好。三十晚上,主人把晒干了的马齿苋放进木盆子,用热水浸泡。数分钟后,开始用浸泡的马齿苋擦洗门槛,祈求来年六畜兴旺。擦洗时还有口诀,“门神爷,求求您,保佑发财转运气;养猪发样猪,养鸡发样鸡,六畜兴旺全部仰仗您。”主人洗完门槛后,把马齿苋和水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埋掉,以表达“三十晚上送瘟神”。

与“洗门槛”习俗一道流传的另一个习俗,是农家人“三十晚上掏鸭(鸡)蛋”。过去,家家户户都养几只老母鸡和一两只老鸭,而且都舍不得轻易宰杀,而是让其下蛋维持生计。因此,村人戏称老母鸡是“盐罐子”、老鸭为“油罐子”。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一手拿着笆斗,一手拿着囤灰耙,拉开鸡鸭笼子的门。家庭主妇用囤灰耙在笼内一伸一缩抽动,做着掏鸭蛋的动作。说:“掏鸭蛋,掏鸭蛋。”家人问:“掏多少?”有人答:“掏一千,达一万。”家庭主妇答:“我家的老鸭(母鸡),真的会下蛋!”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习惯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家禽疾病,因此“洗门槛”的习俗消失已久;而现在家庭养鸡养鸭的也很少,“掏鸭蛋”习俗也消失殆尽,再说,现在早已普及了电灯,人们早已告别了“鸡蛋换盐、鸭蛋换油”的生活。

包红糖,抱椿树

过去圩区人新春拜年,不能空着手,得带点“包茶”(礼品)。所谓“包茶”指的是桂圆、红枣、红糖、饼干、方片糕等等。“包茶”又分为“尖包子”、“方包子”和“长包子”,“尖包子”包的是桂圆、红枣、红糖,送给年纪大的亲戚或长辈;“方包子”指的是饼干,送给年纪差不多或平辈;“长包子”指的是方片糕,送给孩子。饼干和方片糕都是包装好了的,而桂圆、红枣、红糖都是散装的,分别买上十斤八斤,回家得自己包装。

包红糖开始之前,得先计算一下,亲戚中年纪大的和长辈有多少户,每户一斤。桌子上,摊开一份一份报纸,用盘秤一份称一斤。包糖讲究技术,先双手抓紧报纸,折合到一起后,接着折好“尖子”那端,然后压紧里面的糖,再把纸全部折覆好,翻过来,用两根稻草绑扎,系紧(后来用包装带子),“尖包子”就包好了,最后往“尖包子”的“尖子”上塞一块裁好了的红纸条,使“尖包子”显得很有礼气。

在圩区,除夕晚上还有孩子“抱椿树”的习俗。家中只要有十岁左右的男孩子,除夕晚上家长几乎都指点孩子到门外“抱椿树”。民间传说椿树是树中之王,长得最快、最高。因此,一些家长用唯心的方法希望孩子快点长大、长高。而且,孩子一边双手抱住椿树,一边还要念口诀:“椿树粗,椿树壮,我要与你比着长;今年不长明年长,明年长到抬杆长!”

只是,拜年带“尖包子”、“方包子”和“长包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烟酒等礼品,送给孩子的是压岁钱、红包;过年“抱椿树”习俗倒还是在极少数人家延续。

除夕夜里散“元宝”

在庐江的同大圩和石大圩以及整个三河地区,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除夕夜里散元宝”。上世纪80年代以前,每年的年三十深夜都会有人散“元宝”。

在过年前,有人就会把黄泥巴揉熟,做成泥巴元宝和泥巴金条。待泥巴元宝和泥巴金条晒干后,用染料把泥巴元宝染成银色,把泥巴金条染成金色,有的专门做上记号。集市上也有卖的,看上去和真的一模一样。三十晚上十一点以后,散元宝的人背着“元宝”进村,开始给已经关了大门的人家散“元宝”。“元宝”放在门槛正中的门缝处,依着门缝,确保初一早上开大门的时候向家里一滚。开大门的人当然喜欢,因为新年第一天开大门就有元宝滚进家,好兆头,遂将“元宝”小心翼翼地放到书案上。

三天年过完后,散元宝的人便上门讨要喜钱。到达门前,开始说一些“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滚进不滚出,装满三间屋”之类的喜庆话。几句好说完,上前,伸手要钱。一般人家都给几毛,大方的人家也有给几块的,也有给糕点和糖果的。

现在,当然没有了这种除夕夜里散“元宝”的习俗,只是,一些人家图吉祥,新年之际到文化商店买一两个工艺品“元宝”,摆在书橱里,作为发家致富的吉祥物。 吴子新 筱铖

新闻推荐

气温高 雨水多 雾霾少安徽省去年天气多项数据破纪录

我省去年天气多项数据破纪录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