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舒城县首个家庭农场包地1400亩,暂不扩大面积——规模种粮路 稳扎稳打好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3-18 10:49 大字

随着气温回暖,安徽省稻作区农户又进入了紧张而忙碌的备耕季节。这个时节,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们在做着什么?对新的一年又有什么期盼呢?3月11日一大早,记者探访了位于舒城县城关镇高塘村的葛义学家庭农场。

天气晴好忙春管

还不到早晨8点钟,葛义学就下到地里,查看小麦苗情。 “现在正是小麦春管的关键时候。 ”他告诉记者,前两天晚播小麦除草才结束,1400亩小麦又普施了拔节肥。看着绿油油的麦苗,他高兴地说:“由于去年秋种以来,各种田管措施得当,再加上天气也还配合,目前一类苗在80%以上。 ”

原先从事食用菌种植和农资经营的葛义学2008年流转150亩耕地种植麦稻,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种粮面积扩展到1400亩。 2010年,他组建了舒城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3年又成立了该县第一家家庭农场。经过六年的摸索,葛义学已经成为种植麦稻的行家里手。他告诉记者,虽然与皖北地区小麦产量不能比,但他的家庭农场小麦均产也有700斤,扣除各项开支,每亩纯收入在300元以上。

准备扩建烘干房对于葛义学来说,当前的头等大事还是做好本季水稻春耕前的各项筹备工作。记者在他的育秧大棚内看到,育秧用土已经备好,工厂化育秧机械也已准备得当。 “我今年准备种植300亩杂交稻、600亩糯稻和500亩粳稻,2000多斤稻种也购齐了。”他告诉记者,近期就准备把苗床土破碎,5月10日左右开始育秧。

自从开始种植粮食以来,葛义学饱受缺少晾晒场地之苦。他对记者说,种粮大户种植面积大多在几百亩以上,为了抢收抢种,收获期较为集中,刚收获的粮食水分点高,不能存放。如果没有晒场或烘干仓储等设施,粮食极易变质霉烂。但如果忍痛出售湿稻麦,又会被农村经纪人压级压价。经过几年的积累,他去年投资70万元,建了一个日烘干能力40吨的烘干房。粮食烘干以后再销售,扣除各项费用,每斤最少增收0.05元。在初步尝到甜头后,葛义学现在正忙着扩建烘干房,“我今年计划再投入70多万元,把烘干能力增加到100吨/日。 ”他颇为自信到,烘干设施投入使用后,不仅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可以给自己带来新的收益增长点。

期盼破解融资难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机具、农业保险保单、农业附属设施、土地流转承包合同都不能作为抵押,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葛义学也时常碰到资金难题,他以自己为例介绍说,种植水稻每亩需投入农资费用300元,农机费用250元,人工费用150元和土地流转费用400元,每亩合计投入1100元,1400亩耕地的投入高达154万元。但自有资金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不得已,民间借贷就成为他融资的主渠道,以月息10%计算,贷款70万元,每月需支付利息7000元。一旦碰到粮食减产,高额的融资成本就可能成为压倒规模种植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走在规模种植的路上,葛义学时时保持谨慎。 “有的家庭成员曾建议,把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数千亩以上,但我却持不同看法。 ”他告诉记者,面积增加易,控制风险难,走好眼前的每一步是最关键的。

本报记者 喻寒松

新闻推荐

树高千尺不忘根捐资修路惠乡邻

本报讯10月18日上午,舒城县柏林乡付墩村爆竹声声,人们欢声笑语,村里正在为一条崭新的水泥路举行开通仪式。这条长3.1公里、宽3米的水泥路是由青岛世纪阳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本艮捐资...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