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元公交车”里笑声朗舒城县城到乡镇全部通公交,群众出行舒适又方便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3-01-08 11:46 大字

[摘要]舒城县城到乡镇全部通公交,群众出行舒适又方便

舒城县21个乡镇的村民迎来了一个 “暖冬”:去年12月6日,全县286台私营农家客运班车全部 “退休”,由政府投资1个亿、每年政策性补助3000万的7条主干线、6条支线上,206台国营公交车欢快地奔驰。从县城到乡镇全部通上公交,乘车只要1块钱。

1月4日,记者顶着寒风,来到该县县城中心的汽车站。 “舒城—张母桥”的7号公交车前,乘客们正井然有序地投币上车。记者紧跟着人群上车后发现,7米长的公交里满满当当,20多名乘客有的四处打量,有的拉起了家常。愉快的聊天声、爽朗的笑声在车厢里回荡,把阵阵寒意挡在窗外。

家住城关镇的驾驶员潘俊峰没有像以往开农客时一样坐着抽烟,而是乐呵呵地走到后门向乘客提醒:“要是想下车,只要在门把手两边的红色钮上按几下,我在前面就能知道。 ”“到张母桥多少钱? ”听到有刚上车的乘客问价,他又快步走到前门招呼:“这是一元投币公交,上来往里走。 ”

“咋还不走哩? ”有乘客催促,潘俊峰抬头望了眼车上的电子时钟回头说:“还差一分钟到点,马上就走。 ”时钟指向10点15分,公交车缓缓驶出了车站。

车行至舒怡广场,棠树乡刘院村村民叶传英拎着两个蛇皮袋拖着条扁担上了车。刚站稳她就从怀里掏出个红本本,潘俊峰打眼望了下,立刻抄起仪表盘边上的扩音器:“老年证免票,您先往里走,后面哪位给让个座哩?车里有爱心座位……”没等他说完,张母桥镇庙冲村村民宋明准起身接过老人的东西,将她让到了座位上。他眼瞅着个别乘客诧异的眼神,搓着手讪讪地笑说:“要是以前十几块买的票,我也不想抬屁股哩! ”

叶传英刚坐稳,道了谢就开始拾掇起自己的蛇皮袋。 “这带的是什么?方不方便啊? ”宋明准好奇地问。 “在城里买的糖,过年用的,可比自家做得好。 ”她笑着答,以前农客见她年纪大都不愿带,现在坐公交想去哪就去哪。当天她特地坐了最早一班6点多的公交赶到县城。 “早就听说城里的糖做得精细,这3斤散糖才30块钱,坐车还不要钱,你说方不方便? ”

“方便,确实方便。 ”家住城关镇的邓立芝接过话茬,“我娘家在张母桥,以前的车见个人停一次,路上得走2个小时,遇到下雨下雪天还乱抬价,30块一趟都坐过。 ”她说,现在公交通了,来回只要两块钱,15分钟一班,路上用的时间也少了一半,“现在我一个星期就回趟娘家,但是车不通到村里,下车要步走20分钟……”

“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私车都交了,现在开的是公交,公共交通哪能只为你一个人考虑? ”车过棠树乡西塘段,潘俊峰眼见路况好也搭上腔。“那你心里还憋着气? ”有乘客问。 “刚开始说要交车时,我是有些生气,后来运管所先是补了买车的10万块钱,又聘我来当公交司机,每个月买了保险还能拿3000块钱,这下心里舒坦了。”潘俊峰赶忙解释。

行了50分钟,车外突然飘起了雪花,可车内依然聊得热火朝天,仿佛有阵阵暖意流淌在每个人心田。

沈艳本报记者王逸群

新闻推荐

陈国菊:育龄姐妹的贴心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现年52岁的陈国菊将这两句话抄录在案头,把它作为座佑铭时刻激励自己。陈国菊自1988年担任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计生专干以来,在国策战线上摸爬滚打了25个春...

舒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舒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