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上“金花”一朵朵
本报记者 张瑞 通讯员 何安红
大别山口,史河岸边;叶集平岗,沃野千里。这里桃花红、梨花白、油菜黄,有四季最美的景,更有一群比花更美的巾帼劳动者,日前,记者走近她们,听她们讲述发生在她们身上的动人故事。
玉汝于成的“创业之花”
8年前,张应芝从苏州带着孩子回老家度假,和朋友们闲聊时候,得知在叶集区有块地方,非常适宜流转承包发展农业种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驱车前往叶集考察了平岗。
从小生长在六安的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恰巧央视七套正在推介晚秋黄梨,适应性广、挂果早、产量高,她愈发觉得这片土地就是为晚秋黄梨准备的。伴随着旋耕机、挖土机连天带夜的轰轰作鸣,一棵棵树苗在绵绵细雨天里竖直了腰杆,她和百十名群众穿着雨衣,裹着胶鞋,踏着满脚的黄泥艰难前行。
待到第二年春暖花开,淡香清雅的梨花铺满了山岗,曾经的不毛之地,终于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她不满足,铁了心扩大种植规模,村里1100亩土地被她流转过来。第三年秋天她又筹借了6万块钱,紧锣密鼓盖起了休闲山庄。开园的第三年,曾经荒无人烟的地方变得人声鼎沸,硕果飘香。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众乡亲。除了支付村民每年每亩300元的地租,在园区用工上她皆以当地贫困户优先。2019年仅园区在册用工的贫困户就12户,贫困人员46人,加上周边的妇女和大龄老人共有100多人,每天70元的劳务费,一年下来,每人能领到八千到一万多元不等的工资,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又使大家多了一份收入保障,当地老百姓真正跟着尝到了甜头。在平岗街道这块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张应芝播撒着希望,带领着当地百姓收获着富足,她是一朵独具慧眼敢为人先的“创业之花”。
助农卖桃的“扶贫之花”
90后的扶贫专干芮少菊,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天也会成为一名网红。
她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怀着对农村工作的无限憧憬,毕业后回到离家十公里处的芮祠新村当起了扶贫专干。2017年,“平岗鲜桃”大量上市的时节里,为了能够拓宽销路,帮助当地贫困户、种植大户、零散的小农户丰产又丰收,她临时挑起了大梁,为平岗鲜桃作代言、打广告。没有拍摄经费,她自掏腰包,没有制作经验,她现学现卖。芮少菊自驾带着大家在县城到处搜寻影楼。本地没有,就开车拉着大家去外地找,和影楼谈价格,和摄影师约定时间,商议拍摄要求,租借拍摄服装,搜索拍摄场地,编写微信文案,诸多细枝末节,她跟着忙前忙后,不亦乐乎。最终,一个制作精美的微信宣传专栏硬是在她的策划下完成了,谁也没想到会有后来的社会轰动效应,“平岗鲜桃”原来也是可以伴随着草根明星一起火的。
“她长得娇小却不娇气,敢啃硬骨头,敢挑重担子,能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实处。”这是芮祠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涛对她的评价。
芮祠新村有家贫困户芮立红,有轻微肢体残疾。跟着年近八旬的老父亲相依为命。芮少菊带着青年志愿者,揪着蛮不情愿的芮立红从打扫卫生开始,鼓励发展产业养鸡,再到帮忙联系买家,销售长成的土鸡,最后还帮忙在板材厂里找工作,每月能赚五千多块。通过两年的努力,芮立红的生活越过越红火,不再是以前慵懒散的模样,也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平凡的扶贫工作岗位上,芮少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成长为一朵低调务实的“扶贫之花”。
热心公益的“志愿之花”
2016年腊八节,叶集区第一家民间公益组织——蔷薇公益成立了,协会组建伊始,刘春杰就积极响应加入。
刘春杰也是一名创业者,独自经营着一家合作社,圈养了一万多只皖西白鹅,照顾年迈的公婆,抚育着刚上初中的儿子,忙碌的生活没有阻止她投身公益的步伐。每年“五四青年节”敬老院爱心理发活动,她帮忙烧热水、帮老人们洗头;“让心靠近将爱传递”为患病儿童和孤儿筹资义卖活动中,她不擅长言辞,却依旧帮忙卖力宣传吆喝,积极筹集善款;叶集区“桃花梨花”艺术节现场,她热情洋溢地为游客们递上润喉的凉白开;“礼遇环卫工,夏日送清凉”爱心饮水点服务活动、“关爱老者情暖叶集”重阳节慰问敬老院老人义演送礼物等活动,皆活跃着她的身影。
(下转三版)
新闻推荐
“微”视野里的大境界 市二院成功完成首例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剥离术
徐茜茜本报记者宋金婷今年7月1日的上午,像往常一样,周群英主任在妇产科专家门诊坐诊。阿梅(化名),一位看起来有50岁...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